第514章 偉大的管子(1 / 2)

管仲的第一個開創,是實行“四民分業,士農工商。”

這一政策的要點是,把國民分成軍士、農民、工匠、商賈四個階層,按各自專業聚居在固定的地區。《國語·齊語》記載,管仲規劃士鄉十五個,工商鄉六個,每鄉兩千戶,以此計算,全國有專業軍士三萬人,職業的工商臣民一萬兩千人(均以一戶一人計算)。此外,在野的農戶有四十五萬戶。

管仲認為,四民分業有四個好處:一是同一行業的人聚居在一起,易於交流經驗,提高技藝;二是對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有很大作用;三是營造專業氛圍,使民眾安於本業,不至於“見異物而遷焉”,從而造成職業的不穩定性;四是無形中營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使子弟從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專業技能。

把社會各階層按職業來劃分管理,管仲是世界曆史上的第一人,這種專業化的商品經濟模式,自兩漢以來被尊奉為基本形態及指導原則。細致的職業化分工及世代相傳的製度安排,是中國早期文明領先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學者認為:“中國的社會職能分工比歐洲早了至少一千年,主要的傳統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的非機器生產技術)在中國出現的時間也比歐洲早八百年至一千年。”

並且需要注意的是,管仲實行‘四民分業’,是並舉之義,並沒有先後尊卑之分。但是儒家在繼承了管仲的‘四民分業’後不僅以文士代替武士,還認為這存在尊卑,可悲可歎,也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管仲的第二個開創,是“貿易自由”。

管仲這位具有多年從商經驗的政治家,早已發現工商業的贏利能力大於農業,而振興商品經濟更是增強國力的最佳途徑。他在齊國推行了涉及產業、稅收、價格等多個領域的整體配套改革。

對內,管仲取消了過路稅,隻在出售的時候征收一次稅賦;對外,空車來的不征稅,徒步背東西來的不征稅,甚至駕車來的商人還可以免費享受夥食。

此外,齊國幾次會盟諸侯,都會與各國達成關稅協定,降低關稅。

這導致了齊國商業的極度繁榮和商人的活躍。據計算,臨淄的居民人數達30萬之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最繁華富足的城市,而與其同時的雅典城人口不到5萬。

管仲的第三個開創,是“宏觀管製”。

管仲建立了國儲糧製度,國家采購囤積大量糧食,其數量足以控製市場糧價的波動,以達到豐饑平衡的功效。管仲對糧食十分重視,他不容許任何人操縱糧價,嚴禁在饑荒之年利用糧食買賣欺壓農民,糧價波動必須由國家掌控。

管仲還是一個運用價格杠杆來調節經濟和增加國家收入的高手。他曾舉例說,如果國家掌握了大量的布,即不必再征布稅,而要征於原材料麻,麻價因課稅漲十倍,布價就可能因此而上漲至五十倍;同理,如果國家掌握了大量的織帛,就可征課原材料絲的稅,這樣又可使織帛的價格上漲十倍。

在對外貿易上,他主張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控製商品價格,即“因天下以製天下”:如果外國商品的質量高過本國,就提高該商品在本國的銷售價格,以控製外國商品的輸入,如果要鼓勵出口,就要壓低出售價格,“天下高而我下”。

管仲的第四個開創,是“寓稅於價,鹽鐵專營”。

齊桓公與管仲多次切磋富國之策,齊桓公建議對人口、房屋樓台、樹木、六畜征稅,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來,稅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財物,自然會招致人民的不滿。最好、最理想的辦法是“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據此,管仲提出了“寓稅於價”的辦法——把稅收隱藏在商品裏,實行間接征收,使納稅者看不見、摸不著,在不知不覺中就納了稅,而且不至於造成心理上的抵抗。

在具體辦法上,管仲給出了簡單的七個字:“唯官山海為可耳。”山上出鐵礦,海裏產海鹽,是為鹽鐵專賣製度。

在農耕時期,鹽和鐵是最為重要的兩大支柱性產業,無一民眾可以須臾離開。管仲對鹽和鐵的專賣收入做過舉例說明。他說,萬乘之國的人口約為千萬,如按成人征人頭稅,應繳納者約為一百萬人,每人每月征三十錢,為三千萬錢。如果進行鹽的專賣,每升鹽酌量提價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萬錢,就可望得到一倍於征人頭稅的收入。而在表麵上,政府確乎不曾征稅,不致引起人民的反對。不僅在國內如此,還可運鹽出口而獲取重利,這等於煮沸取之不盡的海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齊國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