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還是瓊州(1 / 3)

但就是如此優越的地方,在西元一九八幾年之前卻一直不怎麼發達,唐宋時這裏一直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可見當時有多麼落後;明代稍微好一些,起碼不是流放犯人的首選之地了,但百姓依舊窮困。

允熥一直對此不是很理解。也因此,允熥這次南巡特意安排在瓊州多待幾日,探尋這其中緣故。

李序良介紹道:“陛下,瓊州上古三皇五帝之時為“南服荒繳“之地,化外之土;夏商周三代為揚越之南裔。”

“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派趙佗(尉它)南下,統一嶺南之地,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並從中原遷徙幾十萬人至其地。隨後中原戰亂,龍川令趙佗自立為南越王,亦統轄瓊州。”

“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師平定南越;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在今瓊州之地設置珠崖郡、儋耳郡。屬交州刺史管轄。元帝初元三年(西元前46年)春罷珠崖郡,設置朱盧縣,隸屬交州合浦郡。”

“後漢光武帝時,……,三國吳大帝(孫權)時,……,南北朝時,瓊州之地隸屬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間(西元535~546年)中,設置崖州,統於廣州。這是自從漢元帝罷撤珠崖郡之後,始在瓊州本地設置州郡統轄此地。”

“隋煬帝時,……,唐代改郡為州,設崖州、儋州、振州、萬安州、瓊州等5個州22個縣,屬嶺南道管轄。現在的瓊州之地名稱即來源於唐代的瓊州?。唐末天下大亂,此地後屬南漢。”

“宋太祖開寶四年(西元971年),平南漢?,於瓊州設一州和三個軍,……。前元滅宋後,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西元1278年),於瓊州設置瓊州路安撫司,隸屬湖廣行省。……。文宗天曆二年(西元1329年),又改為乾寧軍民安撫司。不久,升定安縣為南建州。元惠宗至正末年,海南改隸廣西行中書省?。”

“我大明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三月揮師南征,六月降服兩廣;十月,改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改吉陽軍為崖州,……,於此設立三州13縣(後來正統四年(西元1439年)裁撤三縣),仍屬廣西。二年六月,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瓊州從廣西劃撥廣東管轄?。九年,瓊州府屬海南道。”

“瓊州府為大明,乃至曆朝曆代最南端的領土,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本部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安南相對,東瀕南洋與台灣鎮相望,東南和南邊都是蠻夷番國之地。洪武二十六年瓊州全島民戶四萬七千有餘,口一十九萬五千,田地五百餘萬畝,……。”

聽到這裏,允熥問道:“瓊州之地,大約有廣東省的一成半,洪武二十六年隻有十九萬多人?整個廣東當時可有口三百多萬。”

“田地也太少。整個瓊州府土地數十萬頃,怎會隻有這麼一點田地?”

“陛下,廣東省下轄十府一直隸州,人口之半在廣州府與惠州府,其次在潮州府,以上三府的百姓有整個廣東省百姓的六成以上,其餘諸府州本就沒什麼人口。”

“其中瓊州府地處天南,地方偏僻,即使曆朝曆代的官府鼓勵百姓遷徙來到瓊州,但大多百姓仍舊不願前來,所以人口如此之少。”

“至於田地如此少,自然是因為這裏的人口太少,無人開墾荒地。”李序良說道。

“可是朕聽聞瓊州這裏的氣候濕潤,一年四季如同春夏,從無冬天,田地雖然不是很肥沃,但不論種瓜果、菜蔬、糧食都極易成活,為何百姓不願來到這裏?”允熥有些疑惑不解。你說現代工業社會的人願意去大城市也就罷了,古代的農民在哪種地不是種?為什麼不來瓊州?尤其當地的糧食本來就很好成活,種地十分容易。

“陛下,臣以為,有這幾個緣故。”李序良說道:“其一,瓊州太過偏僻,自古以來一直是流放犯人之地,中原的百姓絲毫不知此地種糧容易,不會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