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慶功宴——減罪一次的勳章(1 / 2)

眾人忙張望,隻見允熥手裏有一個黃澄澄的圓形物品,正中間紋著一條龍,還有一些細紋,不過他們就看不清楚了。若是不算這些細紋,看起來和去年年初陛下發明的金幣差不多。

“當年太祖皇帝驅逐韃虜恢複中華,重訂丹書鐵券之製,賞賜諸位立功之臣。”

“朕以為,此善舉不可僅限大功之臣。所有將士,均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為大明盡忠後卻無法養育幼子、無法侍奉父母,豈不悲哉?”

“更有甚者,孩子自幼失於教養,犯下過錯,若是再受到朝廷律令的處罰,豈不更是悲傷之事。”

“所以朕決定設立次於丹書鐵券之物,命名為一級勳章,賜予所有為大明戰死的將士之子,許一次減罪一等,除十惡不赦之罪外,其餘死罪一律減為流放。但不免軍法。”

“並且此一級勳章可世襲,若是前代未曾用掉可世代傳給後人。但隻可傳給子孫,若是本人無子或子無孫,世襲的官職可傳給侄子侄孫,此勳章不可傳。若是有過繼侄親者,需在衛所登記造冊,若是未曾登記也不可傳。”

“此外,為大明受傷殘疾之人,朕亦憐之,特賜予二級勳章,未及死罪之罪減刑一等。其餘與一級勳章類同。”

“此戰之前戰死或殘疾的將士,若戰死或殘疾時繼承家業的子孫尚未成年,追賜勳章;其餘每戶賞賜十貫錢。”

允熥的話的意思就是:這些為大明戰死的將士太可憐了,朕一定要看顧他們,決定賜給他們的孩子一個能減罪一次,隻減罪一等的勳章。至於為何要單獨提死罪,是因為理論上斬首減罪一等是絞刑,減到流放是減二等。二級勳章的邏輯也一樣。

提出這個勳章,也是允熥提高普通士兵地位的做法之一。傳統上之所以大家不愛當兵,不就是當兵打仗有可能死麼,所以天下承平的時候良民都不愛當兵,當兵的都是各種社會渣子。這些人當兵後當然也不可能當個良兵,騷擾百姓,使得百姓對他們的印象很低,從而導致普通士兵地位低下。

當然士兵地位低下還有其他原因,但這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緣故。

允熥對於如何提升士卒的待遇想了很多辦法,但其中大多數都被否決;他之前曾經想過給所有為大明犧牲的人賜予給祿不授官的世襲百戶,但發現全麵推開的話大明朝廷得破產,隻能作罷。

但又不能給予他們太多的特權。武人的地位太高也不是什麼好事,唐代的例子曆曆在目。可別說造反的安祿山是胡人,跟隨他造反的將領漢人也不少。

即使安史之亂後,大唐說是藩鎮割據,但實際上許多藩鎮所謂的節度使根本說話不算,權力掌控在一群在普通士兵中有威望的老兵手裏,若是節度使不合他們的意,連節度使都敢殺,感覺有點兒像扶桑昭和時代的皇道派。新舊《唐書》上這樣的例子曆曆在目,層出不窮。

依照允熥看來,給予普通士兵類似於秀才的小小特權最好,思來想去,就想到了這個辦法。不是完全免罪,隻是減罪,而且隻有一次,用過就算,即讓他們有點兒特權,不至於過了,地方上也不至於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