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澄?朕記得你名為胡元澄,為何改名為黎澄?”允熥本來打算觀察他一陣後問問他這些日子在大明如何,但聽到他自稱黎澄不由得這樣問道。
“啟稟陛下,草民之父雖然自稱為三皇五帝之中舜帝之後,但這隻不過是先父為謀朝篡位所做的托詞,草民祖上雖然確實來自中原,也確實原本姓胡,但天下姓胡之人如此之多,我家在中原時的族譜也早已丟失,如何能夠自稱為舜帝之後?所以草民改回原來的姓氏。”黎澄說道。
除此之外,他改回姓黎還有另外一個緣故:向大明的皇帝表示自家已經忘記了曾經與大明兵戎相見的事情,對大明表示臣服。
允熥當然理解到了他的第二層意思,頓時表情緩和了許多:“這樣也好,你們安心在大明,朕必不會有所歧視。”又問道:“你可知曉你家祖上為哪裏人?若是願意回歸老家,朕也允許。”
“陛下,草民不知。草民祖上來到安南前在廣西,但又不是廣西土人,大約也是從北方遷來,但到底從何處遷來因為族譜丟失已經難以查證。”
“況且草民與族人即使仍舊知曉祖上來自何處,既然陛下已經安排草民族人在天長縣與京郊,草民等人若是另行遷徙它地豈不是又要花費大明的錢財?這如何使得?”黎澄又道。
“朕記得你族之人大多遷移到了天長縣,隻剩下不到二十戶入了武德衛,但平日裏也是以種地為生,你族之人可還習慣?”允熥又問。
“如何不習慣?我家在先父發跡之前在安南清化,說是地主,但家族的子弟平日裏也要下地幹活,也就這三十年來寬省些。所以雖然年輕的子弟手腳不麻利,也還過得去。”黎澄道。
允熥知道他當然在撒謊。胡季犛有兩個姑母都嫁給了當時安南的國君為妃,他們家雖然當時在朝堂上官位不高,但怎麼也不至於家族中的人還需要自己下地幹活。不過他這樣說允熥還是很高興。
問過家裏的情形,允熥又與他寒暄幾句,咳嗽一聲,說道:“前幾日有人推舉你到上直衛為官,說你精擅打造火器也擅長指揮火器軍隊打仗。正好朕也對火器很有興趣,遂將你叫進宮來與你談論一番。”
黎澄明白這是對自己在政治上的考驗結束了,對自己的實幹能力進行考察自己,頓時打起了十二份的精神,理了理思路,說道:“陛下,臣對於打造火器確實有些心得。”
“陛下,雖然我安南大量鑄造火炮、火銃是從先父聽聞岷王殿下在緬甸使用大炮征戰的事情後才開始,但在這之前臣因為曾聽聞傅友德傅將軍、黔寧王大人攻伐雲南時就曾使用過大炮火銃,所以小時候就對研製火器很有興趣,經常私下裏用銅、鐵來鑄造火銃。久而久之,草民就對打造火器有些心得。”他隨即說起了自己鑄造火器時采用的法子。
首先造出一些專用的木模具,作為支撐物使用。完成後,打造毛坯陽模的。先在支撐物上用草繩纏出大炮的形狀,然後用粘土和水混合成的泥灰糊在毛坯陽模上。當所有的泥灰都幹透後,在毛坯陽模外麵塗一層蠟,這樣它的表麵就會變得光滑。炮尾是車製的木模,用釘子固定在毛坯陽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