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為何隻招勳貴(1 / 2)

允熥介紹完了自己暫時要設置的課程,等待陳繼問問題。陳繼確實問問題了,可問題卻出乎允熥的預料。“陛下,不設置有關征戰的課程麼?”

“將來等他們大些了會設置有關征戰的課程。不過陳卿,你為何會問出這個問題?”允熥反問。

“陛下,臣看陛下設置這所學校所招募的學生都是勳貴子弟,以為陛下是要從小培養能征善戰的統帥。既然是要從小培養能征善戰的統帥,那即使他們年紀尚小也要設立有關征戰的課程。”陳繼回答。

“陳繼,你的猜測並非是朕的意思。朕並非是僅僅要培養能征善戰的統帥,而是要培養能輔佐朕的大臣。”允熥隨即將昨天晚上對允煕等人說的話說了一遍。

“既然如此,陛下,為何僅僅招募勳貴子弟,而不招募文臣子弟,和民間的孩童?”陳繼問道。

允熥忽然回想起昨天晚上的事情。在昀蘊、昀芷、允煕、文垚等人離開,敏兒也帶著弟弟去睡覺後,熙瑤也問了他同樣的問題:“夫君,既然要培養輔佐之臣,為何不招文臣子弟入學?夫君為何,不如同宋代一般,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是要與勳貴共治天下?夫君,雖然妾的父親也是受朝廷恩賞加封世職,可妾以為,曆朝曆代都是武將叛亂,從未聽說過文官叛亂之事,所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否更適宜?”

而且當時熙瑤還問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此有關朝政之事,夫君為何要讓妾與妹妹,以及昀蘊、昀芷姐妹聽?”

允熥想到昨晚的事情,又看了陳繼一眼,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到窗戶邊。陳繼的問題即好回答也不好回答。說好回答,是因為允熥有明確的目的;說不好回答,是因為這個理由他沒辦法和陳繼直說。

中國曆史上所有皇帝,尤其是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大約都思考過如何讓本朝的統治更加持久,允熥自然也不例外。而曆朝曆代的皇帝思考結果都差不多:盡可能將權力攬在自己手裏,即使不得不分權,也要將權力盡可能打散。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所有的皇帝基本上都是這樣做的。漢武帝首先設立內朝,作為自己的顧問,原本掌管文書的尚書等職位地位提高;同時將丞相之職廢除代之以三公,後來又設立大將軍分太尉的兵權。東漢時尚書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分割或替代了九卿的權力。使得權力更加分散。

從魏至隋,因為長期戰亂,而且士族崛起,皇帝無法進行大規模改革,所以官製也無太大變化。隋文隋煬兩代皇帝試圖改革,但沒等取得成效就被推翻。

唐代是劇烈變革的時代。從選拔官員方麵,鞏固科舉製,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製,卻又不設立中書令與尚書令,而是以左右仆射代之,進一步削弱大臣的權力。宋代更是設立了層巒疊嶂、讓人眼花繚亂的官職,對丞相的權力進行分割。

削弱丞相的權力最終在明初達到了頂峰。朱元璋廢除丞相之位,直轄六部,等於是自己兼任丞相,即當國家元首又當政府首腦。

允熥在很久以前曾經認為這些皇帝的想法都是對的,並且認為後代的皇帝若是都有朱元璋的工作勁頭,大明朝足以維持到人口真正超過土地承載力,隻能通過大規模戰亂削減人口的時候。

可通過這麼多年走南闖北的查看,和自己對曆朝曆代的總結,再聯係前世曾經學過的內容,允熥發現,他們的做法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在削弱皇帝之外所有人權力的過程中,皇帝也逐漸真正變成了孤家寡人,沒有同盟者,必須以一人對付所有的官員。

而不論如何,即使是朱元璋這樣的工作模範,他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並不能顧及到所有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問題仍然會出現,皇帝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去一個一個將所有問題都解決,隨著問題的積累和最終爆發,國家還是會滅亡。

所以允熥認為,作為皇帝,不能變成真正的孤家寡人,他也必須尋找同盟者。

宋代的皇帝模模糊糊的,大約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也尋找同盟者,並且定為士大夫。宋代一麵在削弱每一個官職的權力,另一方麵,設置了種種優待士大夫的製度,皇帝的權力並不受到某一個具體官員的限製,但士大夫作為一個整體,能夠極大的限製皇帝的權力,中樞朝廷的掌印官若是聯名反對皇帝的某一項製度,是能夠幾乎百分之百駁回皇帝的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