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粘貼第1276章的時候因為馬虎大意粘錯了一部分內容,在此對書友們道歉,先已改正。為表示歉意,本章贈送書友六百字。本部分不占字數)
“好。既然諸位愛卿均無異議,朕就命中書舍人將這章程擬寫成聖旨下發全國。”允熥有些不自然的笑著說道。
他忽然將這麼多官員,大明官位最高的幾個文官叫進宮裏來,當然不會僅僅是商量如何堵住有人借新設立州縣之機鑽空子。李仁能夠想到的辦法他自己也能想到。實際上,他的真正目的與科舉毫無關係,隻是為了掩人耳目;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借著這個由頭,實行新的戶籍製度。
中國從商鞅變法已來,就實行嚴格的戶籍製度,除了官員之外的人想要離開自己居住地方圓二十裏之外都要當地的衙門開證明,秦漢稱‘傳’,隋唐稱‘過所’,明清叫做‘路引’。秦漢時期還好些,還有鄉亭之製,請亭長開證明就可以了,相對容易;但後來鄉亭製度消亡,人想要出門必須去縣衙開證明,普通百姓沒有錢是萬萬開不出來的,老百姓的活動範圍就局限在了方圓二十裏之內。
但這與資本主義的要求是不合拍的。資本主義要求有自由的人來充當雇工,而不是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而且資本主義在誕生早期,必定是出現在少數經濟發達的城市,不可能遍地開花。因為此時大明人少,小地方的地主會拚命將人束縛在鄉下,處於萌芽狀態的資本家是幹不過地主的,很容易被小地方的地主借用官府的力量弄得無法立足,隻能遷到受到允熥指派的保護工商業的官員所管轄的大城市才能生存。
而這麼多商人都聚集在少量城市,用工數量大增,而大明設立府州縣是按照人口多少而不是土地麵積大小(邊關和漢夷雜居地區除外),這少數城市的人口在工商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會不夠用,需要從其他地方吸取人口;所以允熥必須給現行的戶籍製度鬆綁,讓除了商人之外的百姓也能遷徙,從而使得工商業能有足夠的人口來當工人。
允許百姓有正當工作或與當地人成婚就能遷戶籍隻是第一步,下一步他會對工匠的路引製度鬆綁,再下一步就是對農民。當然,對農民的路引製度動手必須慎之又慎,因為極容易引起地主的反彈,甚至動搖大明政權。允熥認為,必須與吸引地主投資工商業同步進行,以最大程度的減小社會動蕩。
另外,在軍戶製度上他也會進行改革,以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不過短時間內他不會動手,怎麼也得等到地方上四司設立完畢並且正常運轉後再說。
當然,由於他作為現秩序的受益者不敢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隻敢小步慢走,若是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太快,有可能產生自由勞動力人數趕不上工商業需求勞動力的情況,畢竟允熥利用此時大明人少地多的現狀也進行了農業改革。
人少地多,進行‘從以追求單位土地最高產量轉變為追求單位個人最高產量’的農業改革自然相對容易,因為不用分地,不會觸動太多地主的利益;可農民們的收入增加後願意入城做工的意願也會大幅降低。
但允熥對於這種情況,卻也是樂見其成的。說起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資本主義萌芽的時候,大約是新航路剛剛開辟前後,西方國家由於實行分封製,貴族對農民的束縛比中國要強得多,資本家為了招募工人隻能給出比他們在鄉下種地多幾倍的收入,才能讓農民願意冒著萬一被抓住會被毒打一頓甚至打死為代價從鄉下逃進城裏。
所以當時工人的收入是很高的!在全國居民算得上中上,屬於中產階級,類似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國家的工人。
大家耳熟能詳的早期資本主義的血汗工廠,是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全國許多前貴族地主轉變為資本家,將農民從土地上趕走,能被雇傭的自由民越來越多後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