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幾日,果然如同方孝孺所說,朝堂上許多官員無心做事,每日大多數時候都用來寫折子,反對允熥的科舉殿試改革方案。也因此每一天允熥都能收到很多進諫的折子,宮中負責處置廢棄奏折的宦官這些日子可忙壞了,每天都一邊處置廢棄奏折,一邊叱罵上折子的官員。
當然,大明朝廷並沒有癱瘓,畢竟關心這件事的大多都是中高層官員,下層那些由吏員提拔上來的官員對此並不關心,而一個政府絕大多數實際事情都是由下層官員做的,何況中上層官員也不是完全不管事,隻是用在工作上的時間少了些,朝廷總還能運轉。
但效率自然低了許多。不過這也在允熥計劃之內。發生這樣整個朝堂的官員都在意的事情,效率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但允熥也不會因為效率降低就修改自己的計劃。他認為比起目的達成,暫時的效率降低是可以接受的。
但有些人對此憂心忡忡,比如齊泰、方孝孺等人。他們不知允熥的想法,但對朝廷許多官員都無心做事十分不滿。可他們又沒有辦法勸說官員都認真做事,隻能不斷請求麵見陛下,請求允熥收回成命。但允熥卻一直拒絕接見他們。
一直過了二十多日,已經有外地的折子送到京城,允熥覺得自己收到的進諫此事的奏折也不少了,才對盧義吩咐道:“你去吏部和都察院衙門,傳朕口諭,今日下午接見齊尚禮與方希直。”
“是,陛下。”盧義答應一聲,退出乾清宮傳旨去了。
“陛下,您可是要接見齊尚書與希直先生?”正巧這時李仁走過來有事要向他請示,聽到了允熥說的幾個字,馬上問道。
“科舉殿試改革之事也拖了有些日子了,朕本以為百官不會如此反對,卻不想過了二十幾日他們仍然不斷上折子給朕,朕也見到了有些衙門已經有差事堆積,就答應他們的請求,不在殿試中僅設立比試騎馬這一項考試。”允熥故意歎了口氣,說道。
“陛下能察納雅言,接受群臣諫止,乃是大明之福,社稷之福。”李仁也鬆了口氣,馬上開始稱讚允熥。
“陛下,百官也並非都喜歡文弱書生。臣與許多官員都曾交談,得知他們同樣不喜文弱書生。但畢竟科舉考試乃是為選拔英才而設,而是否英才與是否會騎馬並無幹係,不會騎馬之進士,陛下不將他們派到大都督府為官,也不使他們隨軍即可。”李仁知道皇帝定然是不願讓步的,隻是因百官反對的人太多不得不讓步。他又忙為百官開解。
“而且任用百官之權全在陛下,陛下大可讓文弱之人升官艱難,這樣天下的讀書人都知曉陛下喜好什麼樣的人才,會更加注意身體康健,也不需將殿試所考之內容改為騎馬。”李仁最後這句話說得聲音很小。
“慢!”允熥說道:“朕雖然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但也並非是對殿試一絲一毫也不改。”
“朕想了個折中的法子。殿試設立兩項內容,其一為策論考試,沒有變化;其二為騎馬。”
“隻不過騎馬不再像朕原本所想的繞皇宮一圈,而是在朕平日裏遛馬之處騎馬轉幾圈即可。沒有分數,隻是朕當麵看一看,作為排名的參考。”
“愛卿以為這樣改,如何?”
李仁思量半晌,覺得這樣一來,雖不會騎馬、身子孱弱之人必定排名在後麵,但隻是讓新科進士騎馬在校場上轉一轉,也不比試馬術,也不評定分數,能夠為百官所接受;而且他還擔心若是連這個折中法子都不答應,陛下生氣之下將此事拖下去對朝堂更為不利,所以躬身說道:“陛下的思量甚是妥當,臣無意見。”
“既然愛卿無意見,那齊泰他們也應當不會有什麼意見。此事總算能夠解決了。”允熥說道。
果然,齊泰等人前來聽了允熥的話後,也紛紛躬身表示自己沒有意見。他們和李仁一樣,都擔心此事繼續拖下去造成更壞的影響,為了大局著想,隻能也退一步。科舉殿試改革之事就這樣定下了。雖然地方上仍有明年要參加會試的舉人對此不滿意,但他們也隻能一邊罵這個新章程,一邊買一匹馬練習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