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很快到了午時,允熥將才批答了幾本的奏折又讓小宦官放回去,前往坤寧宮用飯。
事情比允熥想的還要快速,之後過了不到兩個月,解縉就將簡化字草稿給允熥送了來。允熥從頭到尾瀏覽了一遍,重點是自己從未見過的字,詢問解縉這是何字以及為何這樣簡化,解縉一一作答。
允熥雖然在朱元璋的逼迫下也練了一筆好字,但對於文字或者說書法的鑒別才能不高,在這件事情上他隻能信這些專業人士的,當他反複詢問解縉的意見得到的答案都是“臣以為已經簡化至最好,即使再給臣幾個月的功夫,也不會更加簡練”後,就說道:“既然如此,朕馬上下旨推行簡化字。”
他隨即命大內經廠開始刻簡化字的字模,在刻好以後用這些新字模配合以前用的老字模,印刷了一本未經簡化之字與簡化字的對比書籍,並且印刷了近三千份,全國每一個府、州、縣,分封的藩國每一個行政中心,都要有至少一本,較大的地方要有兩本。
他甚至為番國也準備了許多本,等過年這些番國來朝見的時候每個國家分幾本。
同時,下令不許官員再使用未經簡化之字,和科舉對使用文字的規定的聖旨也下發全國各地,廣而告之。
地方上許多立誌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都想罵娘,也確實在親友麵前罵了出來,但罵也隻能發泄情緒,沒什麼實際作用。反正朝廷已經下了旨意,而且不打算收回,你除非不考科舉了,不然隻能接受。他們罵過之後還是隻能從衙門裏麵將文字對照的書籍抄寫一遍,回家後反複練習簡化字。
但是等到此事過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時,考生們驚訝的發現,因為簡化字的筆畫少,使用簡化字比使用原本文字書寫速度要快的多,也省墨,態度馬上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彎,支持起簡化字來。
書寫速度快,意味著能用來思考文章怎麼寫的時間就多了;省墨,代表著他們可以省些錢,要知道,墨在古代可不便宜,有些窮人家的讀書人為了省墨,平時練習書法都是用毛筆蘸水寫的,而且紙張也會反複利用,這也是允熥發明鉛筆後,馬上就在地方上的私塾得到推廣的原因之一。又能省時間又能省錢,書生們當然支持起簡化字來。
不過允熥在吩咐過此事後很快就把它忘在了腦後,因為他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做。
……
……
“陛下真是,為何要將婚禮的日子選在今日?好不容易休沐一日,本來我還想和九江一起去郊外打獵,但因陛下定今日為舉行婚禮的日子,我隻能在家等著參加婚禮!”此時在魏國公府,徐增壽抱怨道。
“住嘴!”徐暉祖馬上說道:“增壽,你想給咱們家添麻煩是不是!今日可是常山長公主殿下大喜的日子,陛下又非常寵愛長公主殿下,你在這樣的日子說這樣的話,要是被人聽去,可就是一場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