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陛下,今日已經是主的紀年第1406年11月1日,萬聖節。希望您能平安度過這個節日,也希望所有我熟悉的人都能安然度過這個節日。我在東方明國的京城就不用擔心了,因為亡靈們會回到他們生前居住的地方,而明國的京城在我之前沒有任何主的信徒曾經居住過。”
“說過了過節的事情,首先要向您彙報的,是我的侍從學習東方先進的造紙與印刷術的事情。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他們初步掌握了造紙工藝,但還是會發生將原材料弄錯的失誤,而且東方的漢人的語言確實太拗口了,侍從們也沒有語言天賦,經常會記錯詞彙的意思。不過我相信等兩年之後,也就是東方國家的學徒通常學習的時間達到後,他們會學會先進的造紙術與印刷術的。”
“其次要向您說的,就是大明的文化。大明的文化與所有信奉主的國家,與所有信奉天方邪神的國家,與東歐大草原上野蠻的蒙古人的國家都不相同。首先,就是他們對待神明的態度。在明國也有許許多多的宗教流傳,賽裏斯人看起來也好像信奉這些神明,經常可以看到在佛教寺廟,或者賽裏斯人獨有的一種名叫‘道’的宗教的寺廟中有許多人拜祭。可如果認真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他們並不像我們一樣虔誠的信奉,他們與其說是在信奉,不如說是進行交易,他們期望通過向神靈奉送財物,換取他們想到的好處或免除災禍,如果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就會停止對神靈的祭祀。與其說他們是某一種宗教的教徒,不如說是無神論者。”
“當然,在賽裏斯人中也有虔誠的信徒,但人數極少,根本不足以產生什麼影響。至於明國的皇帝,我很難猜測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相信神靈的存在,他似乎信奉道教,給予了道教一個寺廟的主持極高的禮遇,而且代表大明皇帝神聖性的來源的另一個稱呼‘天子’中的‘天’字似乎也來源於道教的神靈。但他同時也允許佛教的傳播。在得出最終結論前,我隻能暫時認為他是一個道教的淺信徒。”
“但在賽裏斯人中,也有類似於神靈的象征,這就是他們的祖先。所有賽裏斯人都崇拜他們的祖先,祖先是至高無上的、不容褻瀆的,就連祖先說過的話也是不容違背的,成為整個家族的人都必須遵守的規則。即使是再窮的人,寧願自己忍饑挨餓,也要拿出最好的東西供奉祖先,一如我們祭拜主。”
“賽裏斯人的社會組織也是以家族為單位,而不是以統治他們的貴族或寺廟的主持。許多姓同一個姓氏的人住在一起,通過某種方式得到他們的族長,由族長和家族中年紀比較大的人組成的宗祠管理整個家族。明國的基層統治機構對接的是一個個家族,而不是家庭或個人。即使在城市中,也有家族的存在,不過相對來說比較鬆散,但是政府能夠管理到的也不是一個個家庭,而是擁有同一個祖父或曾祖父的家庭所組成的介於家庭和家族之間的單位。”
“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離開自己的故鄉,但如果他們離開,在外地需要有人幫助時也不是依靠寺廟,而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同鄉。這些同鄉會組成互助小組,互相幫助。”
“在明國,如果隻有單獨一個家庭生活在某個地方,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排斥,政府所吩咐下來的事情也容易落到這樣的人頭上,因為一個家庭一般隻有一個成年男子,而一個家族會擁有許多成年男子。與我國一樣,成年男子不僅是生產力,更是戰鬥力。家中成年男子少的家族更容易受到欺負,而隻擁有一個成年男子的家庭就更會被欺負了。也因此,他們擁有與當年未曾被主教誨過的羅馬人同樣的陋習:殺嬰,而且是以殺女嬰為主。”
“尊敬的陛下,我曾經多次稱讚過賽裏斯人的文明,但他們所擁有的殺嬰這個陋習使我深深感到厭惡。嬰孩也是上帝的創造物,被基督所救贖,殺害嬰兒的行為應當等同於謀殺。可在明國,所有的人都不以為意,他們認為孩子是父母的所有物,父母有權利以任何方式處置自己的孩子。現在賽裏斯人普遍較為富庶,殺嬰的現象很少,但就在幾十年前賽裏斯人與蒙古人進行戰爭的時候,大多數人十分窮困,經常會遺棄或殺死自己的孩子,而且以女嬰為主。希望這些遺棄或殺死自己孩子的人死後會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