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下午,李士魯辭官獲準、方孝孺調任閑職的消息傳開。雖然這是在預料之中的事情,眾人都已經想到了,但也對周禮派造成了負麵影響;而且方孝孺、李士魯與盧原質是周禮派的旗幟性人物,一下子三人少其二,周禮派的聲勢大減。更多的人悄悄的退出周禮派。其中許多人加入明禮派。
而就在此時,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解縉上奏,稱去年負責從民間收取古籍的官員中,有人私自將本該還給藏書人的古籍吞沒。這樣的官員共查出一十三人,其中有三人是周禮派之人,而這三人中有一人是盧原質的學生。
這個消息傳出後,盧原質的名聲也受損。雖然他之後請求告老的奏折沒有被批準,允熥還安慰了他一番,但周禮派再次受到影響,聲勢更低,幾乎就要銷聲匿跡了。
……
……
“三位愛卿記下,不許再對周禮派窮追猛打,就此罷手。”乾清宮內,允熥抿了一口茶,對陳瑛、楊士奇與***說道。
“是,陛下。”三人答應道。
“怎麼,陳卿,你似乎對朕的命令不太明白?”允熥見陳瑛答應的似乎心不甘情不願,問道。
“陛下,恕臣愚鈍。此時周禮派受到如此打擊,正是使其徹底散去,將其中有才幹之人吸納入明禮派之時,為何陛下命臣等罷手?”陳瑛問道。
“這,愛卿不必細問,按照朕吩咐的做就是了。”允熥沒有回答,隻是這樣說道。
“臣遵旨。”陳瑛雖仍然不解,但也隻能答應道。
說過這話,允熥又與他們商議起了一些禮儀是否需要改一下。朱元璋製定的禮儀當然不可能完全符合允熥的心意,他認為需要修改。好在整個洪武年間,《大明會典》等規定禮節的典籍一直在修改,甚至到洪武三十年還改過一處,允熥進行修改雖然會引得一些官員腹誹,但阻力不大。
隻是,允熥一邊與他們商議著,心中卻想著別的事情。
最近朝中發生的這一係列事情,都是允熥要削弱周禮派。在他繼位之初,周禮派讚同海外分封,而且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又因為當時朱元璋以理學為主,支持周禮的官員都是真的信奉而不是為了投機鑽營都是道德高尚之人,為了對抗當時一家獨大的理學,允熥與信奉周禮的官員合作的很愉快。
但是在理學式微後,雙方則逐漸產生了矛盾。周禮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禮儀,與允熥的想法並不完全一樣,矛盾主要集中在對工商的態度上。
周代就重農抑商。當然,這是有緣故的。根據後世曆史學家的研究,商國的商人地位較高,也十分重視商業,境內的貿易活躍;而姬家的周國就更加重視農業,打壓商業。周國在擊敗商國、統治中原後,尋找商國被他們打敗的原因,就認為是商國重視商人、商業,致使人心浮動,不安分守己,在整個統治區內重農抑商。周禮派既然崇尚周禮,當然就繼承了周代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