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1章 孩子—解惑(1 / 2)

(好吧,有點晚了,不好意思,書友們正旦快樂!)

“你們對父親與大臣適才所議論的這些事,有何看法?”送走了張無忌後,允熥重新坐到羅漢床上,命六個兒子坐到他身前,笑著問道。此時他比剛才與練子寧、蕭湧、張無忌等人議論事情時更加放鬆,歪著腦袋靠在靠背上,看著自己的六個孩子。

“爹,兒子覺得,若是攻打印度,是否要有合適的理由?畢竟印度千百年來與中原無涉,至多有些商人在市舶司做生意而已。所謂名正言順,若是無合適的理由就出兵攻打印度,兒子以為不妥,對大明的信譽也有害。”文垣知道在這種半正式的場合,自己不說話,兄弟們是不會說話的,想了想首先發言,提出了這個問題。

其實文垣根本就不支持出兵攻打印度。印度在曆史上從來沒有成為過華夏的領土,甚至都沒打過多少交道,德裏蘇丹國、巴赫馬尼蘇丹國、維賈亞納加爾王國、賽義德蘇丹國等國也從未向大明稱臣納貢,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大明攻打印度的法理都不足。

而且他也不喜歡不斷對外擴張。大明現在控製的土地,即使不算漢州,不算分封的藩國,也已經超過了除唐代以外的曆朝曆代,實際設立府州縣的地方更是比唐代還大,在他看來根本沒有必要繼續擴張。但他知道這話說出來也沒什麼意義,何況他母親還囑咐不要在父親麵前說違背父親想法的話,他隻能挑這點說一說了。

聽了文垣的話,允熥點點頭沒有說話,而是又看向其他人。文垚說道:“父親,二弟說得對,這一點需要注意。除此之外,兒子還以為,攻伐印度,更要注意除用兵之外的事情。《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要出兵攻打印度,首先要摸清印度的情形,利用謀略降低他們對大明天兵的抵抗之心,之後再利用外交利用當地的番國,這樣可以事倍功半。”

“至於其他,兒子認為為世界其他地方命名很正確,開挖克拉地峽運河也有用處,隻是向錢莊籌措軍費這件事,兒子覺得,朝廷向商人借錢太過駭人聽聞,而且所借也不多,是否免了此事?”

允熥再次不置可否,又看向文圻。文圻道:“爹,其他的,二位兄長都說過了,兒子隻是再說一點:若要攻打印度,還是要多派兵將。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何況印度有些番國也未必就是兔子。爹還是從中原的衛所多抽調幾萬精銳將士攻打印度為好。”

之後文垠、文堃和文坤也先後發言,但是他們三人的話基本沒有超過三位哥哥的範圍。允熥又掃視一圈,見無人要再說話,出言道:“父親一條一條來回答你們的話。”

“文垣你說的不錯,所謂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確實要有合適的理由。”允熥首先說道。就目前來看,一個合適的借口還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向周邊的番國表示大明的正義性,二是忽悠國內的儒生。

“所以父親出兵印度,也不會剛剛出兵就宣稱奪取整個印度。阿拉幹王國在建業四年向大明稱臣,意圖求大明保護,其國西麵的孟加拉國經常侵擾其國,令其國國主百姓不堪其擾。岷藩曾經出兵一次驅逐過孟加拉國之兵,但從阿拉幹王國至岷藩所在的上緬甸,中間有高山阻隔,通行不易,岷藩也無力常常出兵保護;若是派兵常駐,阿拉幹國國主那羅彌迦羅又不大願意,而且其國國小貧乏,也養不起大軍。此次出兵印度,父親會以保護番屬國阿拉幹,討伐孟加拉為名。”

雖然適才與藍珍等人談論的時候允熥開門見山提出了征服印度之事,但朝中官員知道大明此次出兵的目的就是征服印度的人不會超過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都是允熥的親信。第一階段的軍事行動就是以保護阿拉幹為名,打出的旗號也是保護阿拉幹。討伐不臣的孟加拉國。這個借口非常正當,任誰也挑不出毛病。

“文垚,你說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也十分正確。不過由於一開始隻是懲戒孟加拉,伐交也就罷了,伐謀用處不大。”允熥又開始解釋下一個問題。

“父親,伐謀為何無用?即使隻攻打孟加拉,也可利用謀略降低他們對大明天兵的抵抗之心,使得事半功倍,以輕微之代價擊敗其國。”文垚道。

允熥搖了搖頭。他要的就是孟加拉國積極抵抗大明,好通過幾次大規模戰役徹底殲滅孟加拉國的主力。“若父親的心思隻是懲戒孟加拉,那你說的十分有道理。可父親是要控製整個印度,就必須殲滅孟加拉所有敢於抵抗之兵,不然若是之後征伐印度其他番國時,孟加拉之兵反叛,如何處置?必須一戰將其兵殲滅,不留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