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1 / 3)

“蕭統,你怎麼這個時候離京?”在李府內,蕭卓與侄兒、侄媳婦見禮過後忍不住出言問道。

“叔叔,我爹已經快兩年沒見過我了,十分想念,就派人到京城讓我去青浦縣過年。我看日子還來得及,就啟程前往青浦縣,怎麼,有什麼不妥麼?”蕭統道。因他們是親侄兒關心緊密,說話也比較隨便。

“你若是想去國子監上學,豈能這個時候離京?雖然二月初三國子監才開學,但每年錄取新的學生都是在正月,你現下離了京城,來得及趕回去麼?”蕭卓說道。

“不瞞叔叔,我還沒想好,到底去不去國子監上學。”蕭統回答。

“蕭統,不是叔叔說你,你還想考進士不成?”蕭卓說道:“倒不是叔叔覺得你一定考不中進士,讀書是越讀越精,又不像院試提學一言而決不願點年紀大的考生,讀書讀到四十來歲考中進士也正常,但那樣就好麼?”

“你現在入國子監讀書,身為舉人不必讀經,可直接入修道、誠心二堂讀書,差不多兩年即可結業升入率性堂,再有一年就能從國子監畢業,由吏部挑選官職。有你堂弟的關係,咱們家也結交了一些官員,可以讓你分到京城或省城的衙門做官。在這些衙門裏你隻要努力幹活,與上司打好交道,三年從七品升為六品,再又三年從六品升為五品,之後再升為四品,也不過是九年的功夫。你今年二十八歲,三年國子監讀書、九年官場,四十歲即可做到正四品。”

蕭卓分析起來:“若是你考進士,叔叔我統計過大明自從洪武三年開科取士以來的進士中式年紀,大多在三十五歲上下,就算你與他們一樣三十四歲考中,在京城的衙門觀政一年分配到地方上做官,大多也就是先在一個中縣做一年縣丞,沒犯下過錯第二年調任知縣,之後三年知縣、三年州同知、三年知州、三年府同知這樣做下來,等三年府同知到頭可以升為正四品的知府的時候你已經四十八歲,比從國子監起步要晚整整八年。這時向繼續升隻能是各省的布政使、參政,和朝廷的各衙門掌印官和佐貳官。”

“雖說進士出身可以繼續向上升官,但朝廷一百多個府,卻隻有十四個省,想要繼續升官從四品到三品,要比五品升四品難十倍,九成的進士一輩子就是在四五品打轉,能升到三品的極其稀少,不是叔叔打擊你,你未必能升上去。咱們家的關係在四品升三品的時候也沒什麼用。”

“這還不算,你三年知縣、三年州同知、三年知州、三年府同知這樣做官是最理想的狀態,可七成以上的進士都不能這樣做官,政務官的任免比事務官更加嚴格,也不好從中操作。”

“何況做事務官也未必不能繼續向上升。四輔官與舍人挑選可是不分事務官出身還是政務官出身的。雖然希望渺茫,但也是有的。這樣算下來,進士出身做官未必就比舉人出身更好。”

允熥雖然是仿照歐美的製度將官員分成了政務官與事務官,但在大明很快就與其在歐美的樣子大相徑庭了。在歐美,政務官大多是貴族或政治世家出身的人做,普通百姓出身基本隻能做事務官;可在大明掉了個個過來,政務官都是中下層出身考中進士的人,反而京城貴族出身的大多做事務官。

這當然也是與大明國情相適應的。在歐美,貴族和政治世家出身的缺乏實務處理能力,反而因為成長環境能適合做一些高屋建瓴的事情,所以他們適合做政務官,具體事情交給從中下層選拔的事務官;可在大明,科舉中了進士的人卻大多不通庶務,反而是貴族相對來講更有處置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政務官交給了這幫除了讀書其他都沒幹過的進士,由貴族出身的人和經過國子監培訓的舉人、秀才擔任事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