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1 / 3)

“《三國誌》蜀書可看完了?”坐在乾清宮內,允熥掃視了自己的兒子們一圈,出言問道。

這是允熥教導自己兒子與親王世子的時間。如果不發生意外,這些孩子將來都會被分封到海外,雖然有父母之邦做後盾,但也要學習如何治國理政。允熥有了空閑時候,就將年紀稍微大一點兒(十二歲)的孩子都叫來親自教導一番。

而且今日還有兩個編外人員:朱褆與朱裪。他們入宮來見允熥時正好趕上他教導兒子們,就要退下;可允熥既然一向表示把他們兩個當做親侄兒,豈能讓他們就這麼走了?也就留下兩人各發了一本《三國誌》坐在後麵。

“看完了。”文垣等人與朱褆朱裪齊聲答應。

“《諸葛亮傳》可從頭到尾認真仔細看了一遍?”允熥又問道。

文垣、文圻、朱裪當然馬上又答應一聲,可有些幾個雖然也答應了,但聲音略微透出一股心虛來。至於朱褆,他進來時允熥留給兒子們讀書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半,理直氣壯的沒有出言,表示自己沒有讀完《諸葛亮傳》。

允熥看了他們一眼,繼續說道:“既然都已經十分仔細看過《諸葛亮傳》,那你們以為,三顧茅廬武侯出山後,所犯下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爹,指的是內政、外交或是用兵打仗?”文垣問道。

“均算在內。”允熥解釋道:“凡是武侯做下之事。”

聽到這話,這些孩子都鬆了口氣。諸葛亮可是非常著名的人,不僅是因為他本身就接近一個完人,中國曆史上最接近完人的政治家,更是因為曆朝曆代的皇帝、文人吹捧,使得真真假假地有關諸葛亮的故事人人都知道些,他們也都能分辨出那件是真的,大概說上一件事就能將這個問題對付過去。

不過這樣想的都是年紀還小的,年紀大些的才不會這樣想,文垣等都開始認真琢磨起來,包括朱褆與朱裪。朱裪就不必說了,這麼愛讀書的人肯定會認真思索這個問題;朱褆雖然平日裏沒有世子的樣子,但也知道允熥這是在考教,皺著眉頭想了起來。

“爹,兒子以為是在入蜀後未能妥善安排荊州之事。‘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是武侯隆中對之時定下的策略,之後蜀漢也一直按照這個策略行事。”

“但兒子不知是武侯疏忽,亦或是也無好辦法,在入蜀後並未妥善安排荊州之事。若蜀漢跨有荊益,則蜀漢強而東吳弱,且若是蜀漢依照隆中對之策滅亡魏國,東吳也不能幸存;何況荊州位置十分重要,又與揚州水路相連能攻能守,東吳必定覬覦荊州。這樣一來,荊州兩麵受敵,若想守住十分困難,關羽雖然對先主忠誠,但其才能不足以麵對荊州如此險惡之情形,何況關羽為人恃才傲物,並不適合駐守荊州。而一旦荊州丟失,則隆中對之策無法實行,蜀漢也無法一統天下。所以兒子以為武侯最大的失誤是未能妥善安排荊州之事。”文垣首先說道。

允熥點點頭,沒有說話,隻是又看向其他人。這時朱褆說道:“叔父,侄兒以為是武侯事必躬親。武侯是全才,不論內政外交、用兵打仗都十分厲害,但也正因如此,也因先主托孤之恩深厚,所以武侯事必躬親,軍中二十棍以上之刑罰都要親自督導。這樣一來,雖然自從馬謖街亭之敗後再無疏漏之處,晉宣寧願著女衣亦不敢與武侯交戰,可武侯因太過忙碌致使身體損耗極重,年僅五十四歲既薨,無法繼續輔佐後主;而且身後之事也未能安排妥當,武侯才薨不久北伐將領即內訌,魏延、楊儀先後被殺,蔣琬接任也十分突兀,損害蜀漢國力。所以侄兒以為是武侯事必躬親。”朱褆這番話對諸葛亮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了他事必躬親五十多歲就早死不能繼續輔佐後主,以及身後事安排的不妥當導致蜀漢國力削弱,與一般人的視覺不同。不過他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著重批評這兩點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