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1章 商議攻打埃及 正式開始了(1 / 3)

“解卿,今後這樣的小事,愛卿自己處置即可,不必再讓朕過目。”麵對又拿了一碟奏折過來的解縉,允熥隨手翻看了第一份,之後說道。

“臣一時疏忽,請陛下贖罪。”解縉好似忽然想起這件事一般,忙請罪道。

“你這也是小心謹慎,朕又怎麼會怪罪?隻是朕的精力也有限,這麼多事情若都是朕一人處置也忙不過來,所以讓你們分擔些,以後不要這樣糊塗了。”允熥又笑著說道。解縉行了一禮,回去繼續票擬,或者批閱奏折。

在推行退休之製後,趁著練子寧退休的機會,允熥正式賦予四輔官更多的權力。他們可以批閱部分奏折,還擁有了自己的屬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或助理。將來允熥還要在皇城中為他們設立單獨的辦事房屋,讓他們能夠真正擔負起部分丞相的權力。因此事符合百官利益,所以幾乎無人反對。少數幾個讀書讀傻了的人的反對之聲自然被淹沒了。

當然,允熥也不會讓他們擁有漢代丞相的權力,那太大了。允熥仿效的是宋代的丞相製度,四輔官類似於中書門下平章事。既然仿效的是宋代製度,那當然要有參知政事,允熥以翰林院學士加侍郎銜(四輔官則加三孤銜)充當類似於參知政事的角色,牽製四輔官;同時,四輔官剔除武將,全部都由文官擔任,但此後也無管轄兵事的權力,隻主掌政事。軍權則全歸大都督府,有關諸事由大都督府的‘朱雀閣會議’商議,上報允熥。

其實最後這一點雖然被許多人驚訝,但在允熥和大都督府的武將看來乃是應有之義。在按照後世的製度改組五軍都督府後,在四輔官中設置武官與大都督府的職權就有重疊,秋輔官的位置也十分尷尬,允熥與大都督府的人都覺得十分別扭。這次正好一並改了。

經過這些改革,皇帝需要親自處理的事情更少,但仍然能夠保證無人可以從製度內篡位(畢竟宋代也沒有權臣能夠篡國),允熥對此頗為滿意。

允熥又批答了幾份奏折,見其中一份奏折上寫的是河南又遭了災,請求減免來年的稅賦與撥款賑災。允熥想了想,先在奏折上批答了著戶部撥錢糧賑災,又宣錦衣衛指揮使入宮來見他,打算讓他透過錦衣衛探查當地的災情是否如同奏折上所說的這般嚴重。

不多時錦衣衛指揮使趕到乾清宮,聽陛下吩咐差事後忙答應。但就在允熥讓他退下之前,這人卻從袖子中拿出一份奏折,同允熥說道:“陛下,這是自印度轉回的奏折,因據聞此事事關重大,錦衣衛的驛路更快些,就透過錦衣衛送到京城。”

“從印度來的?事關重大?”‘莫非那些表示臣服的番國又要造反不成?但這樣的醜事他們豈會願意奏報,除非是遮掩不住。可無論如何,以他們手中之兵,也不至於遮掩不住吧?’允熥想著。

他一邊想著,一邊從錦衣衛指揮使的手中接過奏折打開來,就見到第一頁寫著‘臣等治理印度諸事及與卡斯蒂利亞國使者外交之事’。‘卡斯蒂利亞國使者已經到了印度?而且瞧這話的意思是傅安等人已經與該國使者達成協議,隻待朕的準許了?莫非卡斯蒂利亞國這個時候已經奪取了突尼斯?’允熥又猜測著。

他本想直接翻看最後一部分與外交有關的內容,但又一想,覺得這事雖然重要,但也不算十分緊急,於是就順著頁碼讀起來。錦衣衛指揮使見陛下再沒什麼要吩咐的,行禮退下。

奏折的大部分內容寫的是秦鬆等三人如何建立總督府,如何治理印度的百姓,印度各地高種姓之人對大明部分施政的抵觸,以及如何化解他們的抵觸或強行推行,其中夾雜著寫了不少印度不落在紙上、但約定俗成的規矩。

允熥看的津津有味。表麵上這部分寫的是如何治理印度,但在允熥看來寫的是大明文化與印度文化的衝突,就好像一篇華夏統治印度的架空文一般,十分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