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1章 再次設立市舶司與另外兩件事(1 / 3)

“你擬一份旨意,在渤海灣大沽河(後世的海河)入海口處設立市舶司;將海津鎮改名天津,設立天津市舶司。”允熥忽然抬起頭,對一名中書舍人說道。

“是,陛下。”中書舍人愣了一下,低頭開始草擬聖旨。但心裏的疑惑是免不了的:‘陛下為何會突然要在河北設立市舶司?河北一帶工商並不繁華,不要說與直隸、廣東、浙江相比,就算山東也比河北更加繁華。為何要設在河北?’

‘正因為河北經濟落後,才需要設立市舶司提振河北。何況,在河北設立市舶司,也有其他目的。’允熥心想。

他謀劃在北方設立市舶司已經很久了。寶安市舶司與上滬市舶司都極為成功,原本默默無聞的寶安與上滬兩地都成為大明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為了提振北方經濟,增加北方人口,增加北方士紳對朝廷的向心力,有必要在北方設立一個市舶司。

之後需考慮的,就是這個市舶司設在哪裏。首先,江淮省與山東省在黃海沿岸的地方都被否定。這一片經濟不發達,本地也沒有多少番國商人所需的貨物,對海商來說與上滬市舶司的距離也不算遠,即使設立了,許多商人仍然會前往上滬而不是新的市舶司,設在這裏沒有用處。

之後可選擇之處就是渤海沿岸;為方便內陸商人來此做買賣,最好在河流附近。這樣一來,就隻剩下三個候選地:大清河入海口的利津,海河入海口的天津,與灤河入海口的樂亭。

又經過反複思考,允熥最終排除利津與樂亭,選定天津。從帶動北方經濟的角度考慮,首先樂亭被排除。灤河雖然也是一條大河,但向北沒有多遠就過了長城,進入大寧,帶動不了多少地方的發展,能利用河運優勢的商人不多。相反海河與大清河涵蓋的地方則極廣:海河此時水係十分發達,連接著許多河流,向北可以到寶坻、三河;向西北連接通州、北平城,甚至能夠溯遊至宣府;向西能夠通到保定府、真定府,靠近山西;向南連接河間府,甚至能夠劃船到河南安陽。大清河就是後世黃河山東段,從入海口利津上溯經過蒲台、青城、濟陽、濟南城、東阿、東平州等地,開挖連通奪淮入海的黃河的運河後還能進入河南,連接開封府、西安府等大片秦豫兩省之地。比較之下,當然樂亭被排除。

之後又經過比較,允熥排除利津,決定將市舶司設在天津。除了帶動北方經濟發展,允熥設立這個市舶司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促進蒙古人轉化。想要一勞永逸解決蒙古問題宗教隻能起一半作用,另外一半要靠經濟手段。滿清時期,通過藏傳佛教讓蒙古人從精神上被閹割,但若無滿清年年對蒙古王公的大筆賞賜,蒙古王公若是享受不了奢華的生活,就算精神上再對他們閹割,他們也會想要南下劫掠的,更不必提許多王公並不真的相信藏傳佛教,如果生活貧困從某種程度來說還不如南邊一個小地主過得好,一定會帶領牧民南下劫掠,哪怕要冒著生命危險。

對付南下劫掠的蒙古人,打當然是能打贏的,但打贏了又有什麼意義?蒙古人如果生活始終很差,一定會不停南下劫掠,又沒有辦法將他們都殺光,治標不治本。想要治本,隻能使用經濟手段。

可大明像滿清一樣年年大筆賞賜是不成的。這不是耗費多少的問題,實際上,隨著各種工場開辦,購買蒙古王公所需的財貨用不了太多錢,每年的財政盈餘足夠;但大明是以‘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的名義開始同蒙元的戰爭,為了團結百姓,允熥又不斷喚醒人們腦海中有關於蒙古人殘暴統治、色目人為虎作倀的記憶,反對包括蒙古人在內的一切‘外夷’在大明已經成了政治正確,少量賞賜還好說,大量賞賜蒙古人,朝野內外都會炸鍋的,而且還會動搖大明政權的合法性,根本不能這樣做。

既然不能賞賜,就隻能通過互惠互利的貿易,讓蒙古人能夠通過販賣牛羊馬匹和牛羊皮、羊毛等草原特產換取財貨,普通牧民的日子過得去,王公能夠過奢華的生活。但現在僅憑河北、山西、陝西三個靠近邊界省份的商人購買草原特產根本不足以讓蒙古人的日子好過。為了增加對草原特產的采購,所以允熥選擇更靠近北邊、水係能夠一直通到邊疆的海河入海口處的天津作為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