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劇中的何離, 一入宮就是李隆基的陣營,與太平公主無任何交集,他與任三恕兩個是李隆基最倚仗的左膀右臂。在劇情的後半段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也沒有打算做回王子和李隆基爭天下, 更是為了喜歡的女孩子元玥, 假意與太平公主合作, 不顧自身安危策劃了一出反間計, 在朝廷大殿, 文武群臣麵前給太平公主致命一擊。
若沒有何離的傾力相幫, 李隆基也不會那麼容易坐穩江山!
何離這個民間長大的王子與世無爭, 他沒有什麼坐上皇位的野心,更不願意做皇親國戚,唯一的心願就是幫心愛的女孩兒給她姐姐報仇。卻根本沒想到, 在李隆基的誤導下, 放過了真正的仇人還幫了人家大忙。
一直到何離和元月出宮, 去逍遙天下時, 仍然不知道親手殺死圓月姐姐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主子李隆基。
當然, 他們既然已經離開了皇宮那個是非之地, 終其一生也不會知道元玥姐姐死的真像, 還會對李隆基心懷感念, 為他歌功頌德。都說無知的人更快樂, 他們正是不知真相才得以安全,否則, 把富有天下的皇上當做仇人,隻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另一種意義上,他們也算因禍得福, 隻是終究活得太荒唐。
這天,龍武軍開始部署安排隨皇上出宮的人手。聽說皇上要去給先帝中宗看皇陵,太平便說也想一同前去。
皇上說:“你七哥一向最疼你,他的安葬之地,你去幫看一看也好。”
太平說:“要不是韋氏,七哥怎麼會死的那麼慘,大唐也不會屢曆動亂元氣大傷。所以我對韋氏深惡痛絕!如果她還活著,我還能讓三郎再殺她一次,更不允許還有她的餘孽留在世上。”
太平表現出對韋後的深惡痛絕,這是在給皇上打預防針,因為不久之後就會遭遇刺殺,而刺殺的根源就是除掉韋後餘黨而起。未免皇上事後想起來心裏存疙瘩,太平抓緊機會表明立場。
想起先帝李顯,皇上也唏噓不已,誰也沒想到他這位七哥會死在自己的結發妻子的手上,那女人為了篡政亂權甚至可以傷害丈夫,殺害君王,當真是不能小覷。
李旦想到,他生活的時代,有太多強勢的女人。上到武皇,到韋後,下到上官婉兒,甚至他妹妹太平公主,都不是傳統意義的女人,而是能把君王甚至整個王朝玩弄於股掌中的。
李旦歎道:“隻怪造化弄人,為先帝選定寶穴之後,便把他喜歡的妃嬪遷過來陪葬,至於韋氏那個毒婦,自然是打發的遠遠的,讓先帝眼不見心不煩。”
太平積極讚同,為了讓李旦相信她絕對是個會為哥哥報仇的好妹妹。
韋氏生前畢竟是個皇後,她死了之後自然也不能隨便就處置。因她是在李顯的葬禮上被殺的,為了方便靈柩就和李顯得停在一處了,李顯若當真是在天有靈,這些天來說不定要怎麼膈應呢。但是想讓她還保有死後哀榮與李顯合葬,那是不可能了。
跟隨出行的龍武軍由新上任的中郎譚發帶領,隨行的侍衛當中竟有任三恕。距離拆牆事件已經過去幾個月了,任三恕終於靠一己之力把回心院的圍牆原封不動的還原。
若不是太平格外開恩,別說三個月,就是三年他也建不完。任三恕也沒想到重回龍武軍的第一個任務就能遇見太平公主,明顯的有些尷尬,不過發現太平公主並沒有特別在意他,他也就放開了。
太平沒有特別在意他,是因為她從來沒覺得任三恕代表的是他自己。太平整他是為了讓任三恕難堪嗎,當然不是!任三恕在那兒砌磚每一天,都代表平王麵上無光。沒見最近平王十分老實,不論是在前朝還是平王妃在宮裏都很安守本分。所以若是論個人恩怨,這任三恕還不在太平公主眼裏。
經過層層勘察,最後選定報到皇上跟前的地方自然是風水寶地,背山麵水,真龍吐浦。
李旦在河邊棧頭眺望對岸,緩緩吐出一口濁氣,“遙望皇陵腹地,東西兩峰猶如鳳凰展翅,氣勢磅礴!遠處渭河滔滔,近處這條活水龍脈,確是上等龍穴!”
太平說道:“之前報上來幾處都很適合做皇陵,最後定下的這處是成器選的。成器和先帝都喜歡寄情於山水,相信他選的這個地方會很和先帝他的心意。”
皇上含笑說:“不錯,先帝在世時最喜歡就是鄰水賞花,湖中望月。成器的愛好也是作畫觀花,這一點上的確會心意相通。”
對岸水邊正好有兩間小屋,皇上對貼身的太監吩咐:“派人將這兩間小屋改建,一間修葺為望月閣,一間打造成賞花亭,還要在四周種滿鮮花。”
老太監說:“是,奴才回去就吩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