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堂上,福王朱由崧收到史可法請“去監國之號,臣服明帝”的奏章,臉黑得像黑炭,三十七歲的朱由崧,小字福八,卻一點福也沒有,這一輩子曆盡坎坷,李自成陷洛陽,他的父親朱常洵縋城出,藏匿於迎恩寺,後被搜出遇害。朱由崧自己縋城逃脫,前往懷慶避難,崇禎十七年懷慶聞警,朱由崧又逃亡衛輝,投奔潞王朱常淓,三月衛輝聞警,朱由崧又隨潞王逃往淮安,一直躲在船裏,三月十八日才上岸,好不容易鬥智鬥勇,當了監國,吳三桂又攜帶太子朱慈烺返京城登基稱明帝,他不甘心這麼認命,不甘心讓位,他望了一眼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馬士英,道:“聽說當時農民軍圍城跟鐵桶一樣,連一隻蒼蠅都飛不出去,這京城的太子不會有假吧?”
馬士英還沒吭聲,史可法道:“臣讓教過太子讀書的老師方拱乾、楊士聰,還有司禮監太監馬朝進和東宮伴讀丘誌忠等人到京城辨認,已確認吳三桂擁立的太子為真。”
福王朱由崧很忐忑,道:“聽說那平西伯吳三桂勾結滿清,我侄兒不會入了董賊那樣的豺狼之手嗎?”
史可法知道福王朱由崧說的董賊就是三國時的董卓,他不認同把吳三桂比作董卓,反駁道:“先帝以聖明之主,遘變非常,即梟逆闖之頭,不足紓宗社臣民之恨,是目前最急者無逾於辦寇矣。平西伯因其順勢,先國仇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其醜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著數,乃當世之豪傑也!”
這時,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也力請福王“去監國之號,臣服明帝”,錢謙益於是向福王朱由崧報告了一個重大的軍情:寧南伯左良玉已經率軍二十萬東下,支持太子朱慈烺。
因為左良玉的做官曾得力於侯恂的推薦,侯恂本是東林黨人,左良玉是站在東林黨人的一邊,加上袁崇煥對左良玉有救命之恩,另外,太子朱慈烺即位後,袁聖賢就讓明帝加封左良玉為平南王,蔭封他一個兒子為錦衣衛正千戶,李自成在居庸關戰敗,左良玉利用這個時機收複了湖北西部的荊州、德安、承天,這時左良玉擁有八十萬兵力,號稱百萬,前五營是他的親兵,後五營是投降過來的士兵。湖廣巡撫何騰蛟以及總督袁繼鹹住在江西,他們都跟左良玉很友好,這一帶都宣布效忠明帝。
史可法又說,明帝已經派使者到南京,加封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為四鎮軍官為伯,他們的子孫世襲官職。
馬士英一聽,內心的防線徹底奔潰了,自己那五萬兵,就算齊心協力,也打不過左良玉,更何況明帝還分化了他的手下,再怎麼掙紮也沒用了,於是也開始勸福王朱由崧認命了。
朱由崧眾叛親離,沒有辦法,隻好宣布取消監國的稱號,做回自己的福王,南明朝廷自行解散。
史可法和六部官員上書明帝,請明帝遷都南京,到南京理政。吳三桂、唐通等武將認為一旦太子去了南京,就不好控製了,拒絕太子南下。袁聖賢也認為一旦太子南下,不僅大明北方不保,而且太子正統的地位都有可能動搖,拒絕了史可法的建議。
最終,史可法與袁聖賢談判,北方與南方達成了妥協方案,明帝朱慈烺在北京即位理政,在南京的六部大臣北上,而大明成立新禁軍,從左良玉、馬士英等南方軍隊、關寧軍、唐家軍等各軍營中,抽十萬精兵,交給袁聖賢、何承誌、滿雲龍三兄弟訓練,拱衛京師。
袁聖賢挑選禁軍的要求極為嚴格,列了七大招禁軍條件:
一、雙手平舉能提起一百斤;
二、一個時辰能跑四十裏;
三、身高七尺(一尺相當於23厘米)以上;
四、不抽大煙、不喝酒、不賭博、不去妓館;
五、二十歲以上;
六、識字;
七、身體健壯,無疾病史。
這在當時其實是很高的條件了,體能方麵暫且不說,僅識字一項,就把很多明軍擋在了門外,因為當時當兵的多是文盲,選來選去,最後從大明百萬軍隊中,也隻挑到了大約七萬符合條件的人。
寧缺毋濫,袁聖賢最後一咬牙,七萬就七萬了,他心想,隻要將這七萬兵練成,也足夠能縱橫天下。七萬禁軍的武器,在當時也算是很先進的,每營5000人,裝備火器槍2000枝,大小佛朗機共500挺;各種火炮,紅夷,神飛,滅虜等100門。
袁聖賢還邊發布告,招募能製造火器的能工巧匠,有一位浙江人叫戴蒼的畫家來投,他曾任明朝監軍,擅長畫設計圖,製造軍械,他有一個神童一樣的兒子,叫戴梓,當時才十歲,就喜歡上機械製造,自己製造出多種火器,也一起帶到神機營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