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的姊妹家庭(1 / 2)

公公1933年出生在嶽池縣一個偏遠鄉鎮的大家族。他的爺爺是個甲長。(民國時農村實行“保甲”政策,即每十戶為一甲,選出一個甲長,一般由一些有文化或者比較會說的人擔任;再規定十甲為一保,由鄉鎮指定一個人當保長,一般都由財主、士紳來擔任。)

他爺爺幾兄弟普遍都有文化,其中有兩個兄弟先後當過嶽池縣某兩個中學的校長。他父親隻有一個親妹妹,卻有眾多堂兄妹。他父親是民國政府一個普通辦事人員,類似今天的公務員。他的母親是小腳女人,一輩子在家相夫教子。他們的大家族人口眾多,因為子孫繁衍住不下,家族幾代人各自搬家,有的長住農村,有的搬進城,越住越分散。

他們家族排行中間那個字被上幾輩祖先編成一個四行七字順口溜。據說如果傳到後麵輩份,字用完了又要重新編下去。

公公和他家族同姓的上幾輩人名字中間那個字都嚴格按照這些排行名順序來取。這樣不管住多遠的同姓同族人,單憑各自名字中間那個字,就能迅速找到組織,對上暗號,確認輩分。後來隨著獨生子女政策實行,這些排行名順口溜還沒用完字就壽終正寢了。但那些還活在世上的家族中人,彼此還頑強地保留著聯係。間隔幾年還會舉行隆重的家族聚會,以及由各家出資,重修和印刷族譜。最近一次重修族譜是前三年的事情,因為印刷量小而成本高,每本族譜定價200元一本。

公公在家裏六姊妹中排行老三。他初中文化,解放後先在民政局當會計,後回老家鄉政府當了多年會計,也算是無意中子承父業,當了公務員。與他同齡的婆婆是文盲,一生在家務農,老兩口養育了四個兒子。婆婆已於2012年前10月27日患肺癌去世,享年79歲。公公也於2020年5月21日患肺氣腫合並肺心病去世,享年87歲。

公公上麵有個大他三歲的哥哥,我們叫他伯伯。伯伯生於1930年,小時頑劣不堪,隻讀過兩三年書就不願再讀,基本算文盲,從小在家務農。後來娶了個同齡的文盲老婆結婚,生了四兒一女。除了二兒抱養出去成為城裏人,其餘子女都是農民。伯伯和伯娘一生都沒有離開過農村老家,前幾年伯伯患了老年癡呆症,於2017年病逝,享年87歲。伯娘今年已經90歲了,精神矍鑠,身體健康,還住在老家幺兒媳婦家安度晚年。

伯伯上麵還有個大6歲的大姐,我們稱之為大保。翻譯成書麵語言即為姑媽。大保生於1924年,今年96歲,現住在自貢一個私立敬老院裏。她的身體一直很硬朗,目前身患直腸癌兩年了還屹立不倒。大保民國時期從師範畢業,當過幾年小學老師,解放後被抽調到政府工作,從此踏上一帆風順的從政道路。她從嶽池縣政府一個普通辦事員最後當到自貢市勞動局局長。大保個子不高,但她丈夫是高個子山西人,我們稱之為男大保。男大保出生年月不詳,自小家庭窮困吃不上飯,從13歲就離家背著鳥槍跟著紅軍過草地,後來又參加過革命工作,標準的勞苦功高資格老。盡管他因為窮困和戰爭耽誤,沒讀過一天書,解放後也被安排從政才對得起這個老資格。他在解放後當過嶽池縣公安局長,後來調到自貢市政府。終因文化太低,影響官職進一步提高。女大保當初也是為了和丈夫團聚,才調到自貢市。女大保是馬列主義老太太,相信黨的一切政策,愛惜自己的名聲大過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她與男大保兩人恩愛一生,唯一遺憾是生不出子女。六十年代,她看到伯伯家裏子女太多,生活窮困,就抱養了伯伯八歲的二兒子,既是給自己養兒防老,也是給自己的大兄弟減輕生活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