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與大哥之間相愛相殺的往事(4)——矛盾尖銳期(1 / 2)

公公婆婆在鄉下相互陪伴種田時,公公和大哥不常見麵,矛盾積累不多。直到2012年婆婆79歲患肺癌去世,公公作為患嚴重肺氣腫病人,已無獨立生活能力。開始在三個兒子家輪流養老。他和大哥有了朝夕相處的日子,兩人之間的矛盾越發尖銳。

其實父子間並無原則上的衝突,公公也不是計較物質上吃穿和說兒子不給他治病。因為公公是鄉下窮苦出身,對吃穿不講究,能填飽肚子能穿整潔就行。而且他本身有退休金,實在想買什麼完全可以自己買(雖然他常年節約到什麼都不買)。至於看病方麵,他久病成良醫,熟知自己身體幾十年的老毛病平時該吃什麼藥。他也有文化能認識藥品名稱和說明書,平時他經常自行去藥店購藥,隻是偶爾因住院問題會與大哥有紛爭。

公公在晚年經常抱怨自己很苦,他在日常生活中總想爭得子女對他的態度好。他尤其介意大哥在語言上,在態度上對他不夠尊敬,在細節上對他不夠關心。當然我們和二哥家不同程度也存在以上問題,但他對大哥的不滿最強烈,因為那是他三十歲得的兒種對他態度不夠端正,意義不一樣。而四弟因常年在新疆阿克蘇打工居住,那裏路途遙遠,氣候迥異,公公從沒去那邊住過一天,也就不存在父子矛盾。

站在普通人角度想,公公有文化,有退休金,又有幾個兒子管,退休生活應該很幸福。

然而生活中各人境遇不同,認知不同,人間悲歡難免不相通。生活中有的大事和小事劃分有客觀標準,有的事情的大小因人而異,由主觀標準劃分。同樣一件事,你覺得是天大的事,到了另一個人那裏可能隻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你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到了另一個人那裏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就像有的學生因為成績差被老師家長批評幾句就想不開跳樓自殺了,多少人覺得這麼小的事根本不值得想不開,可是到了當事人那裏它確確實實是影響生死的大事。而對公公來說,他的晚年一直在爭取大哥對他說話客氣,凡事讓他感到被尊重,被細心關心,卻一直沒有完全如願。

這讓他時時感到痛苦,經常要從言語中表露出來。公公越到晚年,越敏感和小氣,他很容易從日常生活中父子相處一些細節感受到沒被尊敬,而一次次生氣,這樣又加深他的痛苦,由此陷入惡性循環。我和他的三兒也曾多次想從語言上開導他,但收效甚微。我們隻能和稀泥,他卻永遠敏感而小氣。

在公公去世後,我讀到《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兩段話深有體會:

第一段是: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第二段是: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遊(孔子學生,姓言名偃,字子遊)問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至於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的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怎麼去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