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晚年與大哥有不愉快,但他二哥相處一直沒矛盾。因為二哥遺傳婆婆的性格,內向不多言多語,脾氣也好。他常年在外麵辛苦打工,本來身體瘦弱,早年做的卻都是很累的活路。比如在福建幫老板燒窯時,他負責挑燒窯的土,每挑都是一兩百斤。後來二嫂也和他一起在福建打工,他們每天辛苦幹活,卻舍不得花錢花時間到福建任何風景區旅遊。過年回老家火往返車票又難買,經常花高價從倒賣火車票的“黃牛“那裏買站票,一路在火車上站著往返,換取每年回老家呆幾天看望父母和孩子。總的說來,二哥二嫂也很辛苦,但遺憾的是他們和公公婆婆相處也一直存在矛盾。
準確說主要是二嫂與有公公矛盾,婆是公認好脾氣,與家人都沒矛盾。但家裏大事小事拿主意的是公公,二嫂與公公矛盾更尖銳。四個媳婦中,隻有二嫂與公婆在鄉下住得很近,一起生活時間最長。而且二嫂脾氣也急躁,她與公公一些小矛盾也多。綜合起來無非是二嫂氣不過公公把班給大哥接,沒讓二哥接班。說明她家庭吃虧了,好像大哥後來的公務員工作都本該有二哥一份似的。其實一來接班的機會不能剖開分,二來當時二哥16歲初中學曆年齡不夠,而且接班隻能進鄉鎮企業,後來這些企業紛紛倒閉。三來二哥如果接班不當農民了,他找的對象肯定不是農民,那現在的這個農村戶口二嫂也沒戲。就像公公說過當年大哥接班一年後,就有本家親戚做媒,在婆婆麵前說要介紹個漂亮的農村女子來,被公婆婉言謝絕,他們心想兒子是城裏人,怎麼可能還會找農村姑娘。但二嫂不管這些道理,隻說公公偏心。
另外四弟90年代修房子和結婚生女等,公公也要從人力物力上扶持他們,也讓二嫂不高興,說公公偏心“顧小的。”
公公婆婆養育孫輩雖然辛苦,但公公隔代撫養的孫子小時和二嫂沒長期生活在一起,春節短暫相處親情也不夠濃,孩子性格也倔強,二嫂覺得公公對娃娃的負麵影響也大,好像公公有點功不抵過的意思。二嫂平時外向潑辣,做事也能幹,二哥為人老實,什麼事都讓著二嫂,越發讓二嫂一定要在家裏時時爭個輸贏。偏偏公公脾氣急躁多年,他和二嫂都不願意讓對方,也很容易發生爭執。就像以前侄兒用絕食氣公公一樣,二嫂也有她對付公公的殺手鐧語言。
比如她之前還沒打工在農村生活,有時與公公吵架後,她為了贏得勝利,會揚言要離婚。二哥當時在外打工,一時也無法回來調停衝突。婆婆心腸軟也勸不停兩個火炮脾氣人的対峙。隻有這句刺激語言會讓公公丟盔棄甲,立馬舉白旗投降收兵。因為公公會浮想聯翩,想到假如二嫂離婚跑了,二哥拖著兩個年幼孩子不好再找老婆,要打單身生活淒慘,兩個孫子孫女就要成沒親媽的孩子完全丟給他養,以後孩子也難免受後媽的氣……出於對兒子和孫子孫女的心疼,脾氣暴躁,從來爭強好勝的他一次次在二嫂的揚言下立刻認輸。下次吵架二嫂又拿出這句話來說,屢試不爽,每次都靈。二嫂甚至把這個成功案例拿出去與地鄰聊天,分享勝利經驗。又被大哥從地鄰那裏聽到了,回來很生氣地告訴公公,說他過於軟弱。然而這個一生驕傲父親的軟肋就是太心疼兒子孫子。
後來“狼來了“說多了也不靈了,畢竟二嫂和二哥感情也好,二嫂也很疼愛自己的一對兒女,還牽掛那個抱養出去的女兒(她曾在抱養女兒半個月後放心不下,讓二哥晚上去那家房屋附近偷聽有沒嬰兒的哭聲,如果發現是自己女兒被虐待而哭,她要二哥馬上把娃抱回家自己養),所以她不會和二哥離婚,何況後來娃也大了,公公也不怕她以離婚威脅了。但二嫂又換了另一個殺手鐧語言,就是告訴公公老了隻有靠她一人伺候養老,其他三個媳婦都靠不住。她的理由是四弟媳在新疆打工生活太遠,指望不上。而我和大嫂都是城裏上班的,多半架子大,上班也忙,不得管老人養老。隻有靠她這個農村媳婦,可以回來伺候老人。公公仔細一品,確實是這個道理,感覺這三個媳婦都靠不住,最後隻能靠二媳婦。為了不得罪這位養老唯一人選,公公不免又忍氣吞聲。然而公公多慮了,他和婆婆後來養老是三個兒子共同承擔的,三個媳婦和三個兒子都靠得住,隻有四弟和四弟媳媳確實太遠,沒法回來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