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輪流住三個兒子家養老,與三家多少有些生活小矛盾,但他與四弟一家因為幾乎沒住一起過,也就幾乎沒矛盾,而且他自四弟一家搬到新疆後,心係四弟一家,一直在暗中資助他們。
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我猜是因皇帝有皇位,需要嫡長子繼承,而百姓家窮,老大吃苦多,還要幫著家裏幹活和照顧弟妹,到後麵家庭經濟好轉,前麵的哥姐和父母都寵愛最小孩子。不過我公公家庭情況特殊,他是長子當幺兒帶,其餘兒子小時被忽略。當年他久等12年才當爹,隻需要供養大哥一人,他前幾年又有工資積累,家庭經濟狀況相對好,所以養育大哥最精細。到後麵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吃飯,讀書,生病,成家等等都需要用錢。他的負擔越來越大,他那點工資遠遠不夠支撐了,越來越力不從心,所以最後在支持四弟讀書方麵已經有心無力了。四弟生於1973年正月初一,當地風俗是初一吃湯圓,而且是吃大湯圓(當地俗話稱元寶)。元寶大到什麼程度呢,普通小湯碗可以裝十多個正常大小湯圓,但隻能裝一個元寶。四弟因此得個小名叫元寶,婆婆生他時已40歲不再年輕,所以四弟先天比較瘦弱,而且他差點出不了世。因為公公當初也考慮婆婆年齡大了,不適宜再生孩子,想把懷孕三個月的婆婆帶去做人工流產。結果醫院說來得太遲,胎兒長得和母體結合太緊,錯過人流最佳時期。如果此時強行引產,大人年齡也大,弄不好就一屍兩命,不如回家生下來,當時也還沒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公公隻好作罷,內心希望這次生個女兒,倒不是他突然不重男輕女了,而是前麵三個兒子的性別太單一,他也想有個小棉襖女兒。然而婆婆最後又生下個兒子,讓公公頗為失望。
四弟小時身體弱,比其他哥哥愛生病,曾經高燒驚厥,也曾生病抽過脊髓。婆婆也跟我講過四弟小時在家裏突然高燒昏迷,公公又不在家,她當時趕快和隊裏幾個婦女一起輪換抱孩子,一路急走把四弟送到近20裏外的鎮醫院住院治療才脫險。
四弟小時讀書成績一般,初中畢業也沒考上高中。他又複讀一年,在複讀這年真正用心努力了,上了普高應屆生的錄取分數線,離往屆生錄取線還差幾分。當時如果家裏人去稍微找人說說人情,他也能進高中學習。然而當時恰逢二哥住院耗完公公存款,我先生又考上師範大學,即使國家每月有飯菜票補貼,公公每月也要給我先生50元生活費維持起碼生活標準。而我公公當時退休工資剛好一百元左右。公公不想再多花錢去給四弟講人情,以及送四弟住校讀高中又要花錢。他感覺有點來不起了,就沒有動力再去為四弟讀書費心,直接叫四弟不讀書了。四弟也聽話,當年就跟著隊上的其他年輕人一起跑廣東打工去了。所以四弟兄裏麵,他是最早去社會上打工吃苦的,公公前期為他的成長和教育投入最少。他的成長更像普通人家的老大,生在家庭經濟最緊張的時期。
四弟在外打工年齡小,文化低,也很吃一些苦頭。我先生中途也曾叫他到我們這邊校辦服裝廠打過工,也沒掙到錢,做半年多又回去了。他回去很快就結婚生女,和二哥分家,修房子,1997年修好房子又一家三口去新疆打工。他們在新疆那裏白手興家包田做農活打零工,繼續養育了老二和老三兩個孩子,生活過得非常艱苦,。而且常年與我們隔很遠,大家很難見麵,大家也幫不上他們什麼忙。隻有公公最牽掛這個小兒子。當初四弟經媒人介紹在老家耍朋友,結婚。公公也按照農村規矩,像娶二媳婦進門一樣把禮數做夠,大辦酒席把四媳婦娶進門。後來弟兄分家,四弟修房子,他也忙上忙下,幫著出錢出力跑。四弟媳生了孩子,他和婆婆一起幫忙帶過幾個月的娃。以上種種還招致二嫂的氣不過,說他們偏心。
後來四弟一家三口都走遠了也
難得回家。公婆這顆牽掛孩子的心就一直沒有放下。公公平時經常打電話關心四弟一家,知道四弟兩夫妻又要下地幹活,又要帶三個小娃,沒有老人協助。他們著急,就要四弟把老二和老三帶回家給他們照顧。四弟的大女生於1996年,二女生於2001年,三兒生於2003年。四弟媳曾把3歲的二女和1歲的兒子從新疆帶回老家給公婆帶,自己又返回新疆。離別時四弟媳曾因舍不得孩子而失聲痛哭。當時都滿71歲的公婆同時要帶四個孫娃:二哥15歲的女和7歲兒,四弟3歲的女和1歲的兒,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他們堅持兩年多後,支撐不住,又叫四弟回來把6歲多的女和快四歲的兒子帶回新疆。這邊隻養17歲大孫女,和9歲大孫兒,減輕一點操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