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弟三個孩子都內向,其中老三相對外向,但老二內向到無與倫比的地步。
記得當年老二和老三在老家鄉下生活那兩年,2006年暑假公婆曾帶著3歲的小孫兒來我家耍過20天(他們把5歲的四弟二女送回外婆家,讓二哥的17歲的大女帶著10歲的弟弟在老家留守)。四弟這個3歲小兒當時是個快樂的可愛小胖子,臉上隨時帶著笑容,叫他招呼人就脆生生喊人;叫他吃飯就主動爬到飯桌板凳上開整,一點不用大人操心,吃到喜歡的菜直接隻吃菜不吃飯;每天下午給他發牛奶就搖頭晃腦拍手歡呼。我和他每天下午都要做一個雙方都樂此不倦的小遊戲:我把一袋牛奶拿在手裏逗他說:“把你抱給我們哈?“(就是把他抱養給我們家)他想吃牛奶怕我不給,就不假思索大聲幹脆回答:“要得!”然後接過牛奶插上吸管咕嚕嚕喝,等他喝完牛奶我再重複剛才問話:“把你抱給我們哈?”此時牛奶已喝完,小家夥也不怕得罪我了,又光速無情拒絕:“不an——!”(an是當地方言語氣助詞)惹得我們哄堂大笑。第二天又重演以上劇情,小家夥真是人精!
他和他爺爺一起睡覺,早上睜開眼睛馬上宣布:“爺爺我睡著咯了!”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宣布:“爺爺我睡醒了!”——原來他把這兩句話說反了,用錯場合,一時糾正不過來,讓我們笑死了。
還有一天其他大人都出去了,我在書房上網,我兒子和四弟小兒在客廳玩。很快我聽到他們爭玩具的吵鬧聲,我兒子當時6歲多,當慣獨生子女,也不懂謙讓這個第一次來我家玩的3歲弟弟。小家夥搶不過哥哥,但他懂用語言爭取權利,他一遍遍警告我兒子:“我要哭了!我要哭了!”意思是不要和我搶了,不然我生氣要哭了,我一哭你就要讓我。可惜我兒子不是大人,大人都怕小孩哭,小孩一哭,大人就要投降。我兒子當時回答:“你哭你的嘛!”意思是隨便你哭,我不吃你那套。小家夥發現哭也解決不了問題,搶輸了玩具居然也不哭。我在隔壁聽到他們的對話也好笑,暫且沒去調停,他們自己又繼續玩起來。
當年寒假,我們一家回老家過年,看到快四歲的小家夥和他大兩歲的姐姐勾肩搭背走路,在崎嶇丘陵小路上走得穩穩當當。我第一次看到他姐姐,長得很漂亮,就是從小就不愛說話。當年她五歲讀書,就讀當地私立打工小學,寒假時已讀完一年級上期,我翻她寒假作業書上十以內加減法題基本做錯。我試圖教她用手指頭計算,我本來也拙於表達講解這些我覺得很簡單的道理,她也學不懂,最後我隻能放棄。我當時還想到我兒子四歲時讀幼兒園期間就能自己數手指頭口算十以內加減法。這女娃咋個搞的讀了一學期書還弄不懂(第二年她回新疆後又從一年級讀起的)?
除了學習差強人意,她還是個典型悶葫蘆。和她弟弟比較,性格差得天遠地遠。小娃本來就是嘰嘰喳喳,她卻異常安靜,基本就沒咋看她主動說話過。那年除夕中午,大家都在老家吃年飯,飯後有個重頭戲是發壓歲錢,除了四弟不在家,大哥二哥和我先生都要給所有小娃發錢。所有小娃都要招呼一聲大伯二伯三爸之類,才能接過壓歲錢。輪到四弟小兒時,他嘴巴特甜,還沒等大人教,他早就大聲喊出大伯二伯三伯,歡天喜地依次接過壓歲錢跑開了。輪到他姐時超級煞風景,她爺爺在一邊教她:“快點喊大伯,喊嘛,喊了就可以領壓歲錢。”我們大家也都笑盈盈看著這溫馨的一幕,這個闔家團聚喜慶的日子又是發錢的時候,怎麼不讓人高興?可是四弟的二女低著頭,僵硬站在那裏,眼睛看著地麵,一副不情願不合作的樣子。嘴巴閉得很緊,持續保持沉默,估計拿刀子都撬不動。爺爺越催,她越不喊人。我們從輕鬆的圍觀變成焦急的等待,都沒想到如此簡單事情在她那裏是千難萬難。接下來就看如何收場了,她爺爺也急了,催促的語氣加快了,叫她快點喊人。她被催急了,使出終極大招——哭!她不擅於說話但擅長哭!當即紅了眼眶哭出聲來。溫馨場景瞬間變得尷尬,大哥也不敢再等她喊人,趕快把壓歲錢塞給她,二哥和我先生也如法炮製,放她一馬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