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公公的三兒(就是後來的我家先生)考上大學了。此事在公公所在小山村引發了小小的沸騰。因為當時農村娃考上大學的升學率太低了!我先生農村老家當年隻出了他和另一個毛根兒朋友兩個大學生。那個朋友跟他最早是小學同學,後來我先生小學和初中都在讀“本科“,與這朋友失散,最後又重逢在1990年的理科補習班——我先生複讀第一次,那朋友複讀第二次。他的運氣頗好,比我先生高考成績高8分,考入石油學院本科院校。後來畢業出來工作幾十年,富得流油。我先生錄入稀飯學院專科係,畢業出來工作幾十年,收入還是隻能喝稀飯。當年八分之差衍生的後續差異太大!
話又說回來,當年那個朋友家窮,沒有辦升學宴(我當年考上大學,家裏也沒辦升學宴,我們家是怕麻煩)。我公公家好歹是自封的幹部家庭,他以前在鄉政府單位領導及前同事知道他三兒考上師範學院消息後,紛紛要求他請客。公公也就樂哈哈在農村老家院壩請了廚師,大辦宴席,招待親戚朋友和地鄰前來賀喜。我婆婆還特意殺了公雞敬菩薩,認為是菩薩顯靈。公公所在農村整體經濟落後,以前更窮。親戚送禮相對重點,地鄰在紅白喜事上一般送薄禮。我先生當年的升學宴上,地鄰送一把自家蔬菜,或送兩雙繡花鞋墊,或送兩斤白糖就算賀禮來赴宴了。
隻是後來到處都流行送現金。當地很多年都流行每戶地鄰送二三十元到五十元禮金。近年來物價上漲,今年我先生幾弟兄在老家為去世的公公大辦喪事,每戶地鄰送禮金額終於達到100元標準,可喜可賀。地鄰來吃飯的規矩都是全家總動員。近年來年輕人出外打工,赴宴的人絕對數量明顯減少。
當年我和我先生在稀飯學院成了同班同學,所有同學都享受免學費,隻交書本費和公寓住宿費的福利。每個同學每月還能領到學校發的35斤飯票和30元菜票。當時食堂小菜1角5分錢一份,肉菜8角錢1份。女生每個月都吃不完飯票,菜票勉強夠。然而男生的飯菜票都不夠吃,尤其我先生當年熱愛打籃球,胃口大,每天晚上要加餐再吃一頓,飯菜票更不夠吃。飯菜票吃完了可以去夥食團窗口花錢買飯菜票。記得當年飯票五角錢一斤。可當時很多同學手裏的生活費都不多,不敢隨意盡興買飯菜票。
記得我父母是每學期開學前給我兩三百塊錢生活費,我再拿去存在學校附近銀行裏,平時隨用隨取。不夠再寫信叫父母彙款。我平時每個月可以剩七八斤飯票,還可以剩不多的幾塊錢菜票。自己因為從農村長大,用錢也很節約,每次寒暑假才叫父母另外給我添置新衣服鞋子,所以父母每學期給我的那點生活費足夠了。哪裏像現在的大學生每個月沒有幾千塊錢生活費就活不下去,時代不同了,消費觀念打大不同了。
我先生比我不同,他是想節約都沒門路,畢竟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想多用錢也沒來源。他父親每個月給他50元生活費,包括了他吃喝拉撒及添置衣服鞋子等一切花費。他幾乎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鞋子也不好,他的胃口大又特別需要多買飯菜票。一時間到處需要花錢,錢又不知從何處來。那每個月50元永起來捉襟見肘,卻已經花去他父親每月退休工資的一半。家裏弟兄多也需要開支,他不好意思向他父親提出多要生活費的要求。
於是他開始想法降低生活成本。第一件事是找他的本縣老鄉女同學死皮賴臉要飯票。他的理由是,反正是發的飯票,女生吃不完送點給他也可以,真是人窮臉皮厚啊。別個女生吃不完的飯票是可以賣錢的。每天晚上有賣煮雞蛋等零食的婆婆來女生宿舍叫賣零食並收購飯票,四角一斤。老婆婆下次去男生宿舍賣零食時也賣飯票,五角一斤,與學校食堂售價一致。婆婆就賺這一斤一角錢的差價。
我先生一個老鄉女生被他訛詐了10斤飯票,過段時間,他又去要飯票,別個女生直接說她的飯票吃完了。讓他明白沒有第三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