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來臨,大章節求收藏)
突遇大變,陳忠極力的讓自己冷靜,但是心中卻是冷靜不下來。
他嗅到了陰謀的味道,因為事情完全不符合常理。
但是,這個時候已經不是想誰是幕後主使的時候了,如果沒有處理好,不但自己的前途無望,自己的家族,包括李東陽都會受到牽連,陳忠相信,劉吉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把李東陽打入萬劫不複的地步。
對了,劉吉。
有人說過,如果想要知道誰是幕後主使,隻需要想想誰得益最多就可以了。
陳忠心中大驚,但是卻也沒有多餘的心思去深入思考了,解決當下的問題才是關鍵。
安南王攻打寮國,動用了傾國之力,十數萬大軍是絕對有的,而且,南方人不擅長奔襲馬戰,卻非常擅長翻山越嶺和攻城陷地。
陳忠作了大半個月的知府,對於桂林的軍情是非常清楚的。
桂林有一衛的部隊,名義上有五個千戶,應有五千六百人。但是自洪武年以後,衛所的製度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弘治年,一個衛所,縮水了六成,僅僅兩千出頭的人,而且其中青壯極少,僅僅占了一半左右。不但如此,他們的武器裝備也非常老化了,刀劍許多都是祖上傳下來的,鎧甲就更不必說了,基本上都是那種不堪入目的情況。
至於部隊素質,那就更讓人蛋疼了,平日裏這些家夥不是為禍鄉裏就是欺壓百姓,要麼就是混吃等死,訓練基本上就沒有。
陳忠深深的知道他們的難以救藥,別說是一千對十多萬,就算是一百萬對十幾萬,也不一定是久經訓練的安南大軍的對手。
所以陳忠完全對於這些人不報有希望,就戰鬥而言,趙家軍一百多人甩他們一百多條街。
但是,陳忠可以大膽的猜想,失去理智的安南王,說不定會拿桂林無辜的百姓開刀。
深切明白他們無辜的陳忠,怎麼能容忍他們身死刀下而袖手旁觀?
為今之計,不是逃跑,而是怎麼樣讓安南王找回理智。
自己肯定不行,見到自己這個“殺妻仇人”,別說理智了,安南王一定毫不猶豫的把他千刀萬剮,自己縱使有千般能耐,也別想有什麼好結果。
那麼隻有讓別人去了,按理說,讓他的女兒黎水若去勸是最好的,但是,說實話,陳忠現在是她的“殺母”仇人,能不能幫你還是兩回事,還別說會不會幫了。
一念及此,陳忠忽然發現,自己目前的情況,似乎還沒有解決這件事的能力。
但是,現在自己是桂林知府,如果自己沒有好的辦法解決這場禍患,不但自己心裏過不去,朝廷上肯定是一片討伐之聲。
他們隻知道桂林知府倒行逆施,惹惱了安南王,安南王怒而出兵,戰火紛飛,百姓死傷無數。他們也隻知道桂林知府是陳忠,而趙翼,不過是代知府而已。
到時候,天下之大,就沒有自己可以呆的地方了。
縱使自己能跑到海外,但李東陽,自己的家族,定然是萬劫不複,自己可以逃到海外,但是李東陽不行。
如果說,弘治之治是大明的一劑良方,讓大明甚至整個大漢民族都為之而出現振興。那麼李東陽就是這一劑良方不可缺少的一味主藥。
一念及此,陳忠的腦筋瞬間加快了運轉。
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巨大的危機感,讓陳忠想到了自己唯一能做的。
如果說,失去了桂林,責任除了陳忠,就隻有一個人了。
靖江王。
藩王具有守土之責,安南王就藩桂林,失去了桂林,就等去失去了他的封地,失去了立身的根本。
到時候,朱佑樘絕對不會顧念同族之情,必然將其打入萬劫不複的境地——永遠不要高看一個皇帝的仁慈。
於是,陳忠對著趙堅說道“:事已經不可為,為了以防萬一,你將百姓從北門撤出,能撤多少是多少,城破之時,你就把北門的護城河吊橋鐵鎖打斷,果斷撤退,並且速度越快越好,往東撤,並派自家弟兄速速通知各個州縣府。安南王雖然失去理智,但是一旦攻下桂林,理智稍微回複,必然是一鼓作氣往北討伐。”
趙堅眉頭一條“:那你呢?”
“我?”陳忠露出微笑“:我不能走,我如果走了,連累的不是一個人,是包括你們趙家數百人口在內的數千無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