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又自懷中掏出一張泛黃的信箋遞至我麵前,道:“這是將軍在邊關領兵出征前為防萬一寫下的遺書,他說無論他後果如何,定要小世子循著他的遺書做。”
我整個人呆愣起來,待良久回神,才伸手顫抖的接了那信箋,稍一展開,上麵龍飛鳳舞,剛虯硬勁的書寫著幾個大字:除奸臣,助北唐,扶帝姬。
我父親在出發前,似是早已料到了北唐命數,如若不然,他定不會寫這樣的遺書,更不會讓我不扶皇姨父,卻獨獨扶持帝姬。
隻可惜,隻可惜他防備著的萬一,卻是成了真。
刹那,痛從心來,整個人也如所有力氣被抽卻了一般,跌下了馬,一時間,天旋地轉。
經由王溱所述,我知曉我父親在北唐有危之時,於邊關調兵遣將,攻入北唐京都,在勝利在即時,卻因皇姨父的仁義而喪了命。
也知我母親曾求過我外祖父調暗衛增援,確遭外祖父拒絕,甚至在爹爹死後,外祖父曾差人帶母親回東臨,亦如再嫁,隻可惜母親以死相逼,獨自居在邊關,不到十日,便鬱鬱而終。
也知四年前北唐覆滅,火燒宮城,外人皆道北唐帝後與帝姬皆葬身在火海,然而王溱卻告知他,北唐朝蓉皇後死了,但北唐皇帝並未死,而是被軒轅氏秘密軟禁在宮城,隻為逼迫北唐皇帝交出帝璽。這事,沒人知曉,或者算得上是天下絕密,隻因王溱之人偶然之間聞說,是以震驚。
待稍稍調整一日,我避開了王啟與王溱,偷偷入了軒轅氏暫居的別院,本要被人發覺,不料有起義之軍攻來。
一時間,所以冷意與悵惘之感並重,隻道那曾經的皇姨父雖仁義,雖聽信讒言,雖害死了他的爹娘,但在百姓心裏,卻終歸是好君。
趁亂在一間屋內尋到狼狽不堪的北唐皇帝時,待盯著他狼狽不堪且血肉模糊的麵容,我心底的哀戚與怒意並重。
就是因為這皇姨父,就是因為他的仁義與良善害得我父親被有心之人鑽了空子,最後被人斬殺當場。
自小到大,他都是我敬仰之人,因他的溫和,也因他的仁義。
以前母親曾說,我這皇姨父是這四國之中最仁慈的皇帝,是個好皇帝。
隻可惜,仁義便要被欺,那些亂黨賊子趁勢作亂,危機關頭,他竟還心係著對方敵軍的性命,甚至要我父親在關鍵時刻停兵休戰。
這樣的皇帝,仁義是仁義了,可能算得上是好皇帝嗎?
北唐百年基業在他手裏顛覆,他無疑是為他的仁義付出了代價,也足矣證明,他並非是個好皇帝。
讓家國覆滅,讓京都滿城的百姓流離失所,他也不是一位明君,不是!
一想到這些,我便想殺了他,當真想殺了他!
遙想五年前我父親從大將軍一職一下子跌為邊城的小小守將,這不僅在職位上對我建功赫赫的父親是一種侮辱,更是令皇姨父與我父親之間多年鐵硬的友誼化為了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