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道離去,李東還在沉思。
股權和期權不同,袁成道口中的股權激勵,那是真真切切的股份。
李東知道他為什麼不說期權,簡單來說,期權就是一張大餅,如果沒有上市,期權合約就是一張廢紙。
而袁成道之前幾次和李東提議上市的事,結果都被李東拒絕。
這種情況下,袁成道覺得遠方上市的機會寥寥。
一旦不能上市,那期權又有什麼用。
其實這時候的遠方,如果真要做出激勵方案,其實期權是最合適的。
畢竟中低層並不知道李東沒有上市的打算,在眾人看來,市值過百億的遠方集團,就算不整體上市,拆分部分產業上市也是必然的。
而這個時間,所有人都覺得不會太長才對。
不過就連李東本人,暫時也沒想過上市打算,所以袁成道說股權獎勵的時候他也沒特意提出期權方案。
考慮再三,李東還是不能拿定主意。
股權激勵有好有壞,管理層成為小股東倒不是什麼大事,主要還是目前階段的遠方集團賬務其實有些混亂。
整個集團子公司和母公司賬務不太清楚不說,他個人資產和公司資產也有些含糊。
孫濤手中雖然有部分超市股份,不過孫濤明白自己的定位,盡管賬目不太清晰,孫濤也從未提出。
可日後小股東多了,這些事肯定要明確下來的。
關鍵這樣一來,李東就有些麻煩了。
日後如果再有什麼投資的機會,他一旦挪用集團資金,肯定會遭到反對。
公司是一個人的,和許多人的,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雖然李東明白賬目清晰才是正途,可當前階段,有些東西含糊過去就算了,真要算的那麼明白,會對自己產生很多掣肘。
可如果不進行股權激勵,再這麼下去,精英階層始終會對遠方有種隔閡感。
偏偏這時候,遠方又急需高端人才。
想到這些,李東輕歎道:“兩難啊!”
話音剛落,沈茜就進門道:“什麼兩難?”
李東扭動了一下脖子,靠在沙發上歎道:“還不是你那個師兄,又給我出難題了。”
李東簡單將事情說了一下,股權激勵的事也不是第一次提出了,沈茜倒是沒太過意外。
見李東為這事為難,沈茜笑道:“這麼說你是動心了?”
如果李東沒動心,那根本不會為難。
就像當初,袁成道剛提出現金持股方案,就被李東訓了一頓。
現在李東居然為這事頭疼,顯然心裏隱隱有了這個打算。
李東苦笑道:“目前階段其實我還是不想進行這個計劃的,可不進行這個計劃,遠方人才空缺的問題始終解決不了。
這兩點問題,我始終要向一方妥協,綜合算下來,也許股權激勵才是最合適的。”
要是以前,李東這麼說,沈茜肯定就順水推舟勸幾句讓他答應算了。
可現在,她和李東關係更進一步,考慮更多的自然是李東的意願。
李東明擺著不太想在這時候進行股權下放,可偏偏又覺得不做就找不到頂級精英。
他為這事頭疼,沈茜卻是笑道:“這有什麼好為難的,不願意的話就不做就是了。”
“可是……”
沈茜打斷道:“你是說人的問題?”
“嗯。”
沈茜不以為然道:“無論是薪酬、分紅、股權、期權其實都是可用貨幣計量的激勵。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不是非說要股份別人才會留下來。
國企行業的精英人才多了,難道都有國企的股份?
能不能留得住人,主要還是看非貨幣因素,貨幣因素其實隻是最淺顯的一種形式。
尊重感、成就感、歸屬感、支配感這些才是精神層次的激勵。
而且股權激勵也是把雙刃劍,一者改變了集團的股權結構,可能影響企業的控製力和向心力。
二者,股權激勵其實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一旦套現,激勵就到了終點。
本來股權激勵是要造就一批優秀的職業經理人,而結果可能相反,造就了一批喪失創業激情的人。
總的來說,股權激勵並不是決定人才留下與否的核武,貨幣因素也不單單隻是這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