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聯並購永輝,突兀的不僅僅是李東。
業內外都有些震驚和意外。
速度太快了,消息也太突然了,讓人一時間都沒反應過來。
而且根據雙方一些高層透露的消息,這次並購,百聯並未付多少現金,大多數都是以百聯的股份作為置換。
這也就意味著,百聯並購的不僅僅是永輝的品牌和門店,連永輝的創始人以及部分股東都給接收了。
很多時候,這兩者不是同一個概念。
彙豐作為永輝的投資商,既然是用股份支付,那是不是代表彙豐和百聯聯手了?
永輝的創始人張璿鬆,成為百聯的股東,是不是也意味著他即將為百聯出力?
張璿鬆的能力和大局觀毋庸置疑,另辟蹊徑,以生鮮超市的模式不斷將永輝做大。
要不是在山城遭遇了遠方的狙殺,永輝也不會落到現在這個地步。
從05年開始,永輝就漸漸嶄露頭角。
從05年的年營收30億出頭,到今年,08年剛過第三個季度,永輝的營收就高達55億,後麵還有年底購物高峰期,突破70億營收也沒任何難度。
三年時間,營收翻倍。
這樣的業績,這樣的成績,在百貨行業,做到的沒幾家。
由此可見,張璿鬆的領導能力,戰略方向,起碼在水平之上。
如果百聯給他發揮的機會,以及百聯所擁有的資源,那絕對不是1+1那麼簡單。
永輝如今規模算不上大,主要就是缺少資金發展,哪怕彙豐也不可能無底洞般的砸錢。
百聯不同,百聯是真的不差錢,也不差資源,更不缺渠道,百聯唯一缺的,恐怕就是專業性高端精英。
這也是國企的弊端之一,外行領導內行。
遇到個謙虛謹慎的還好,會讓專業人士有發言的機會,有表現的機會。
可遇到個剛愎自用的,國企就成了他的一言堂,任何人都忤逆不得。
前幾年,百聯其實就遭遇了這個問題。
要不然,以百聯的資源和實力,何至於被華潤趕超。
要知道,百聯旗下,單單隻是聯華或者華聯一家,實力都不比華潤弱多少,結果卻好,多個品牌聯手,差點被華潤掀翻了老底。
原因其實也不複雜,華潤這幾年由陳浪掌控。
陳浪雖然也是外行,可他隻做他該做的,具體的業務不插手,他做的最多的便是並購一些值得並購,能創造業績的企業。
並購蘇果,也是陳浪在這個位置上,幹的最漂亮的一件事。
要不是遭遇遠方,蘇果被重創,陳浪再執掌華潤萬家幾年,百聯和華潤間的爭鋒應該已經落下帷幕了。
百聯則不然,一直陷入內訌。
國企其實一直不缺精英,就缺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以前,百聯沒給這些人機會。
現在,眾人卻是感覺到了有些不同。
華聯、聯華幾家的品牌整合,農工商從光明脫離,投入百聯麾下,永輝被迅速並購……
這一係列的變故,絕不是表麵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雖然百聯並未透露出有什麼高層人士變動的消息,可很多人都在猜測,百聯那邊恐怕出現了一位鎮場級高層。
要不然,不會出現目前這樣的局麵。
遠方攻勢極強,加上聯合了華潤,在華東地區,已經蓋壓百聯。
現在百聯拿下農工商和永輝之後,將華東南部地區連成一片,不單單是業績的增長,關鍵還是區域整合,可攻可守。
百聯想進攻,直接從滬市突破,江浙、江北都近在眼前。
想避遠方鋒芒,可以退守閩南,轉攻華南或者港澳,比以前要強的多。
要不是並購了永輝,讓遠方拿下永輝,進入閩南地區,百聯麵臨的就是一個大包圍圈。
困守幾年,百聯衝不出這個包圍圈,內外夾攻之下,遲早也是遠方的手下敗將。
然而瞬間的工夫,形勢逆轉,遠方的包圍圈戰略在丟失永輝之後,已經宣告破產。
業內外喧嘩一片的同時,都在等待李東的反應。
李東野心勃勃,很多人都看出來了。
他要當華夏零售霸主,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包括他的千億遠方城計劃,千億物流計劃……
其實都是在為零售霸主這個目標奮鬥!
遠方城和物流存在的意義,就是打造零售巨無霸帝國。
然而現在,局勢卻是有些撲朔迷離起來。
老牌霸主不甘示弱,頻頻出擊,這次更是虎口奪食,一下子打破了李東的包圍,很多人都在期待著,李東會怎麼辦?
……
就在外界議論紛紛的時候。
江北。
省委大院。
李東眼神凝重,盯著掛在院落中的地圖道:“百聯拿下永輝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擔心,百聯拿下它!”
李東伸手一指,沈茜眼神一變,驚呼道:“銀泰!”
“不錯!”
李東指著地圖,咬牙道:“滬市和閩南,說是不遠,其實也遠。
主要中間還間隔一個江浙,一旦江浙零售巨頭銀泰被拿下,整個華東,我們就丟失了最重要的版塊!
贛省、江北、蘇南、魯省,這四省加在一起,都不見得有沿海的江浙、閩南、滬市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