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黃土夢(1 / 3)

失落

平老爹站在田埂上,眯縫著眼睛瞅瞅漫天的晚霞,耀眼得很。他有些愜意地看看田壟裏長得綠油油的油菜,心想又會是個好年成了,等這些油菜收獲了,孩子們又可以吃上自己親自種的放心油,免得城裏那些地溝油傷害了孩子們的健康。也許是呆的時間長了點,身後的老黃牛用嘴巴拱了拱老爹的腿,平老爹這才從神思中收了回來,牽著老黃牛,慢慢踱回家去,前麵不遠,是平老爹新建的漂亮小樓房,晚霞映照著琉璃瓦牆,很美的鄉村夕照圖。

對這片賴以生存的黃土地,平老爹的感情是如此複雜。

幼年的時候,平老爹的生活富足安穩,方圓幾十裏的土地都是自己家的。在外經商的父親,憑著對土地的由衷熱愛,做生意賺來的錢,除了基本開銷,全部用來購買田地,年複一年,就這樣,以商養農,攢下了良田千傾。所以,平老爹一出生,就是平少爺,衣食無憂。時代變遷後,土地都重歸國有,平老爹的父親眼見自己一生心血化為烏有,鬱鬱而終。童年的平老爹飽受沒爹孩子的成長心酸,對這些土地早生厭倦,一心想逃離這些土地,逃得越遠越好。他認真讀書,可是因為家庭成分問題,失去了推薦升學的機會;他渴望當兵,可是上麵兩個哥哥都去了部隊,隊長一句話:留一個兒子下來給老娘挑水喝吧。就這樣,作為最小的兒子,他不得不留了下來,為老娘盡挑水喝的義務。

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製的時候,已經成年的平老爹成為留守在家的頂梁柱。他羨慕兩個哥哥在部隊大熔爐裏得到了鍛煉,而自己,隻能固守在這片黃土地上耕作了。他心有不甘,卻也隻能和老黃牛一樣,被困在黃土地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成不變重複著春耕秋收的節奏。,雖然責任田不少,可是因為缺少水源,知識匱乏,技能單一,黃土地回饋給他的並不多。要養活一家老少,平老爹不得不從事其他副業來維持生計。當碰見老天大旱的時候,平老爹也不得不帶著一家老少,和焦慮的鄉親一樣,從快要幹涸的井裏挑水,像澆菜一樣去澆灌那些快要枯竭的水稻,期望能救出一家人的口糧。那時候,他就不明白,自己節儉的父親,為什麼總是把做生意賺來的錢,窮其一生傾囊買這些並不讓人愉快的田地,沒有善終還禍害子孫?埋怨歸埋怨,被困在黃土地上的平老爹,也慢慢認同了這個殘酷的現實,他開始也像所有的農人一樣,去理解這片土地,去土地裏討生活,過著和老黃牛為伍的日子。當然,年成好的時候,倒也能豐收得很,稻穀滿倉,雞鴨成群。盡管如此,老爹逃離土地的願望從沒有消減過,他一邊從事農業生產,一邊從事副業賺錢,倒也能把一家老少的生活調劑得不錯。平老爹最大的願望是,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走出這片困了自己一輩子的土地,去土地外追逐自己的夢想。他對孩子們說的最多的是:我沒有機會出去了,你們一定要好好讀書,考上大學,過更好的日子去。

像所有的父母一樣,平老爹拚命掙錢,省吃儉用,供養孩子上學。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日子過得苦哈哈,父母在黃土地上,拚命去嗬護孩子們逃離土地的夢想,一家人同甘共苦,父母勤勞,孩子勤奮,共同嗬護共同之夢,把日子過得艱苦而充實。平老爹就這樣慢慢遺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漸漸與黃土地融為一體,雖然抗拒,但也隻能接受現實。

出路

從平老爹那裏繼承了失落夢想的孩子們,把實現夢想的希望寄托在考學上,讀書成了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要徹底走出黃土地,就要在千軍萬馬中擠過獨木橋,取得一個城市居民的身份,才算洗腳上岸。那個年代,就算是同齡人,城市居民和農民子弟的出路也千差萬別,城市居民的孩子除了升學,還有著各種招工招幹的機會,進企業,進機關,站櫃台,活得千姿百態。羨慕死農民子弟,除了通過高考升學的機會,被獨木橋擠下的,隻能接過父母肩上的扁擔,牽著老黃牛,周而複始循環著父母的路。於是,多少年青的平老爹們,就寄望在寒窗苦讀,成了農村孩子翻身的艱難抉擇。會秉燭夜讀的學生,大部分是寒門學子。而他們的父輩,依然在黃土地上艱難耕作,以微薄之力頑強地維係自己的孩子實現“農轉非”的出路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