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點用罷,楊廣簡單的向宇文士及說明了一下自己剛剛定下的上策方針後,便開始了討論執行上策過程中的具體問題。
宇文士及剛剛得到楊廣的提拔,首先建言道:“聖上,如今驍果軍內部對朝廷薄有微詞,如欲行上策,還需盡快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安撫方案。”
楊廣點了點頭,道:“嗯,朕以為,安撫驍果軍,得從物質和心靈兩個方麵著手,諸位愛卿暢所欲言,談談你們的想法吧。”
裴矩以前也算是能進忠言的臣子,現在見到楊廣的轉變,心裏十分欣慰。雖然年過七旬,但仍然抖擻著精神,說道:“聖上,臣以為,從物質上,朝廷應該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犒軍,讓驍果軍的每一位軍士都能獲得切實的好處,找尋一些平時表現優異的士兵或者軍官,對他們進行破格的提拔和賞賜,這樣驍果軍即獲得了實在的利益,又看到了標杆,整支軍隊的活力就調動起來了。”
“從心靈上,朝廷應該公布即將誓師北伐、打回兩都的誓言和號召,讓驍果軍看到希望和奔頭,然後厲兵秣馬、繕治器械、整軍備戰,堅定驍果軍北伐的信心。如此,聖上手握驍果軍這柄利劍,將所向披靡、無堅不摧!”
“嗯,弘大所言,甚合朕意。但朕以為,時局敗壞至此,非一日之寒。光是這些措施,雖然能挽回驍果軍的軍心,但朕以為,還不夠,得更進一步的收拾天下世家大族、士子文人、黎民百姓的心,讓他們知道,朕的改變,要讓他們重新對朕拾起信心啊!”楊廣先誇了裴矩一句,然後話鋒一轉,拋磚引玉道。
此話一出,再次讓在場的眾人對楊廣刮目相看。此時他們的聖上,視野已經不在局限於江都這一小塊地方了,而是放眼到了整個天下。
楊廣思維的跳躍性讓裴矩、裴蘊、虞世基三位大臣一時間無言以對,封德彝倒是似有話說,但僅僅嘴唇微動,最後還是生吞了口痰,話到嘴邊,自己把話給憋回去了。
出乎意料的是,宇文士及徑自離座,直接下拜,道:“聖上,末將有一言,不知當說不當說?”
楊廣和顏悅色地道:“在這兩儀殿,朕今天就立個規矩,就事論事,言者無罪!”
宇文士及抿了抿嘴唇,咬牙道:“末將以為,在亂世當中,軍隊是所有政權賴以維持的根本,聖上欲重拾天下人心,則必先拾軍中之心。所以,末將以為,聖上是時候兌現雁門之圍時的諾言了!”
宇文士及的話剛說完,虞世基臉色一變,指著宇文士及的後腦勺,喝道:“大膽宇文士及,你一直不參預朝事,雁門賞賜之事,朝廷早有蓋棺定論,豈容你說三道四!”
楊廣知道虞世基是在維護自己的臉麵,畢竟這件事確實是前身隋煬帝生性吝惜官爵賞賜,所以雁門解圍後就反悔,自作聰明的修改爵位、官職,讓大多數有功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正所謂,得利於一時,失信於天下。
楊廣不禁感歎到,先皇隋文帝出身於頂級世家,卻生性簡樸,作風樸素,一件龍袍可以打上好幾個補丁,但他對有功之臣卻從不吝嗇封賞。而隋煬帝雖高居九五之尊之位,卻生性虛榮,作風奢華,可以毫不體恤民力的為自己服務,好供自己享受,對有功的將士們也是舞文弄墨,用刀筆之詞,生生讓將士們用生命換來的功勳給砍去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