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強渡的選擇(1 / 2)

黎陽倉西瀕永濟渠,東臨黃河,水運極為便利。

徐世勣曾對李密說:“天下大亂,本為饑饉。今更得黎陽倉,大事濟矣。”後來,徐世績據有黎陽倉,“開倉恣民就食。浹旬間,得勝兵二十餘萬。”

永濟渠是繼隋煬帝開通濟渠、邗溝之後,開鑿的又一重要運河,是隋朝調運河北地區糧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對北方用兵時,輸送人員與戰備物資的運輸線。

永濟渠由石保縣公閻毗(閻立德、閻立本的生父)負責督建,南引沁水通黃河,北通涿郡,全長2000多裏。當時,男丁不足,婦女也被迫服役,從開工到建成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永濟渠以曹魏舊渠白溝為基礎,將渠道拓展成為大渠,其寬度雖然不及通濟渠,但運輸能力很強,並可航行龐大的龍舟。

永濟渠,四月。

初春的永濟渠,早早地破了冰,春風鼓動著湍急的河流翻滾著朵朵白花,夾河相對的,是密密麻麻的,一眼看不到盡頭的軍營。徐世績的魏軍和隋朝的大軍已經把這方圓五十裏之內,都變成了巨大的營地,如果從九天之上俯瞰,你就會發現,隋軍軍營的嚴整和氣勢明顯比徐世績的魏軍軍營要強上不止一籌,相較於魏軍簡陋的布衣布甲,隋軍堪稱一股鋼鐵洪流,那一副副鋥亮的鎧甲,在春日的照耀下,反射著耀眼的強光。

隋軍主帥來護兒正在一幫將校和參軍的簇擁下來回巡視著各個軍營,他隻交給各個軍營的主將一個任務——那就是如何能飛渡這通濟渠,強攻河對麵的魏軍大營!

一個身著紫色文官袍,頭戴進賢官的瘦小官員,在一眾戎裝的軍士中顯得格外的刺眼。此刻,他正鎖緊眉頭,潺潺的流水聲不停地鑽進耳邊,緊盯著眼前的永濟渠,一言不發。

來護兒麵色凝重地來到此人身後,問道:“何尚書,情況怎麼樣了?”

聞聲,何稠轉頭見是來護兒,歎了口氣,道:“大帥,情況確實不容樂觀啊。這永濟渠足有一百五十步寬,水又深又冷,流速湍急,根本無法強行淌水過去。那徐世績不僅把原來河麵上的三道橋梁拆了個幹淨,而且早早的沿河修築了眾多的防禦工事,如果強攻的話,傷亡會很大啊!”

說到這裏,何稠指著遠處,那高高樹立,密密麻麻聳立的箭樓和瞭望塔。即使隔了近二十裏路的距離,這些高達數丈的箭樓仍然清晰可見,而在箭樓上,來回走動,密密麻麻的則都是背著弓箭,挎著箭囊的弓箭手。還有極遠處那一字排開的投石機,每座投石機旁都堆滿了大石塊和小碎石,看樣子,對方早有準備。

來護兒無奈道:“有所犧牲那是在所難免的!我觀這徐世績絕非浪得虛名之輩,他的各個營地布置得相當講究,各營盤之間暗合兵法五行、奇門遁甲,而且戒備森嚴,我軍想要偷襲,恐怕是沒什麼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