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訪談錄電幻青春與誘惑花園12(1 / 1)

彭:謝謝你。***謝謝他們給我這麼高的評價。其實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我隻是憑感覺去表演而已。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導演和編劇。我自己想拍攝一部帶有獨特風格的紀錄片,這也是我剛進電影學院時期的一個夢想。現在已經在做了,得到了很多業內很優秀的電影人的幫助,到時還會配合這個紀錄片寫一本書。我一直是個想法基本上成熟就會去做的人,不會在乎最後的成敗,也不會考慮別人的眼光。如果顧及太多,藝術品就缺失了激和衝動,也就會一寸一寸地失去血色。

姚:看過你拍的一些電視上的電腦廣告、果凍廣告以及一些時尚的平麵廣告,很難想像畫麵上那個陽光可愛的小男生其實對於電影藝術有著自己獨特深刻的想法。很多比你年長的電影人也都對你有過不錯的評價,有沒有想過以後與他們合作?

彭:當然。我一直在和非常優秀的電影人合作。不管是他們對我的小說感興趣想拍成電影也好,還是在電影拍攝上的一些合作也好。我覺得電影是一個需要合作的群體交流協作體。孤身一人是不會有傑出的作品的。我喜歡和極具個性的藝術家合作。以前有一個電影學院的男生,突然在半路走到我麵前說,你是彭揚嗎,我看過你的小說,感覺很好,我想找你合作一部電影,能聊聊嗎?我當時很吃驚,但是我很高興。我需要的就是這種真性的藝術家,不認識沒關係,但是要大膽主動地去交流和溝通。

訪談錄電幻青春與誘惑花園(2)

零叁:“路途中與幹燥花葉。”

姚:采訪你的過程中,現你是一個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充滿詩意和藝術感的人。電影學院是不是讓你的這種天性得到盡揮了呢?平時在電影學院一定會很多有趣的事吧?

彭:我覺得電影學院很適合我。我沒有辦法做到每天坐在一間幾百人的大教室裏學習不感興趣的課程。我喜歡在類似於旅行的生活中開放感官和積累經驗。我沒事的時候經常會和一些朋友去旅行。其實旅行不一定就是要去遙遠的地方,在北京附近也有很多不錯的地方。甚至沿著一條漫無止境的公路行走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的旅行能夠讓人在行進中思考。而真正的個體性思考在現在社會思想狀況危機的態勢下,是必需和急需的。我追求的感覺一直是在路上。對於生活,始終需要提升。對於藝術,亦沒有終點。

姚:《中學生》雜誌在2001年采訪你後,稱你是中國最年輕的影視編劇。因為當時你隻有16歲,在高中時期就為電視台和影視機構寫劇本。現在依然在寫嗎?

彭:對。我沒有停止過寫劇本。高中寫的劇本基本上圍繞青春題材編劇。現在和那時不管是意識上還是思想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從內容上說,關注的範圍比以前更寬廣了。從風格上說,個性和獨特的東西越來越多地凸顯出來。劇本的編寫是一份快樂又勞累的工作。必須有強大的創作韌性。像是一些幹燥花葉,經過思想的層層曝曬,才能散出與眾不同的清香。我不太在乎劇本的劃分。我隻想做一個優秀的編劇。而不是商業片編劇或藝術片編劇。我覺得這種劃分本身就很可笑。

姚:你讀的專業並不是每年都招生。近年這個專業電影學院隻招了兩屆,7年之前是第一屆,出了很多傑出的電影人。比如賈樟科。7年之後,你作為他的同門師弟,在電影上也有自己不錯的成績。看過師哥的作品嗎?在學習電影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逐漸沉澱的觀點?

彭:我隻看過《小武》。賈樟科是一個優秀的導演,但是我拍的電影肯定和他的電影不一樣。電影對於我就是電影。它至少是一個投入資金和設備的工業活動。我不覺得中國現在是一個可以大張旗鼓的展所謂的藝術電影的時期。中國百分之八十是農民,如果不先讓他們願意走進電影院看電影,那麼國家的電影業就不會有什麼起色。而且,大多數看電影的都市人,也都是抱著輕鬆消遣的目的去觀影的。如果一部電影讓觀眾看不懂,或者需要費勁頭腦像解數學習題一樣地觀看,當然這也許是一部分電影導演證明自己以及表達個人思想的途徑,但是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展以及市場化普及沒什麼幫助。不是說中國不能拍攝藝術性很高的電影,而是說中國不具備像歐洲這樣深厚的文化沉澱的觀影基礎。相反現在大多數走進電影院的觀眾都隻願意看好萊塢的大片和港產商業片,為什麼很少願意看國內導演的電影。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如果電影院觀眾都不想進,又怎麼再談是否有人欣賞一些藝術性的電影呢。我想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的起色必須要依靠一批優秀的有前瞻性的導演。韓國電影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他們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我從來都沒有對中國電影失去過信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