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俗語說:孩子犯錯,上帝都會原諒。每個孩子都會麵對成長的煩惱,每一個年齡段,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相似的問題。就像打預防針一樣,孩子犯錯也需要合適的年齡,一個小孩子傷害小動物,遭受過父母的訓斥,長大了就不會跑到動物園去跟動物們過不去。
在孩子小的時候,該犯的錯誤沒有機會犯,到了不該犯錯的時候,卻用幼稚的行為去“補課”,那真是有些得不償失。
“小錯不斷,大錯不犯”,是常常掛在小學老師嘴邊的一句話,用於表達老師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心情。可是,我們後來又吃驚地發現,小錯誤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錯誤。究其原因,是沒有犯錯的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說,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也是孩子成長的資源!
一個孩子幹壞事,今天砸壞鄰居的窗戶,明天弄傷別人的狗,心理學叫做攻擊性外顯。
解決的辦法是讓他承受行為的責任,去麵對譴責,賠償損失,向別人道歉。這樣的好處一是擺脫自我中心,知道外部世界並不總能為所欲為。二是遭受必要的情緒挫折,體驗到後悔、難過、害怕是什麼東西。三是學會協調攻擊欲望與環境的關係,慢慢把攻擊行為轉向積極安全的範圍,如運動、競賽等。
孩子犯錯誤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和外界相互碰撞、接受、融合的過程,可以這樣說,孩子是通過錯誤來認識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當不允許孩子犯錯誤時,孩子會用各種不健康的方式作出反應:
1.隱瞞錯誤,不說出真相
當孩子害怕受到懲罰或者失去父母的愛時,他們就學會了隱瞞自己的錯誤。與其麵對懲罰,他們寧願隱瞞所做的事情並希望不被發現。這導致了撒謊。這種隱瞞真相的傾向漸漸發展為內心的分裂,孩子不得不生活在兩個世界裏。在一個世界裏,他可能得到父母的寵愛,而在另一個世界裏,他相信如果自己的錯誤被發現,他將失去父母的愛。
2.不給自己定高標準或者怕冒險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錯誤獲得令他們羞愧的信息時,他們通常會害怕再犯錯誤。為了免於因犯錯、失敗或者讓父母失望而承受痛苦的後果,他們就會謹慎行事,不再設定可能達不到的高標準,而隻做那些可以預測且安全的事情。還有些孩子對羞辱信息的反應是取得更高的成就。他們不能忍受達不到期望的痛苦或讓父母失望,因此會更加努力。他們可能會取得成功,卻不會有幸福感。
3.辯解或者指責他人,以此來保護自己
在缺乏寬容的環境中長大會使孩子采取防禦的態度。當孩子覺得犯錯誤不安全時,會浪費很多時間、精力和口舌來為發生的事情辯解,要麼責怪他人。當一個人為錯誤辯解並為自己的問題責怪他人,讓其他人為自己的問題負責時,就意味著我們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也失去了從錯誤中學習以及在生活中繼續前進以實現目標的治愈。
4.自我貶低和自我懲罰
孩子通過自己受到的對待來看待自己,當憂心的父母為孩子的行為或錯誤感到失望、生氣、受傷、尷尬後著急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點兒不值得父母愛或者不夠資格得到父母的愛。如果孩子因為錯誤受到懲罰,他會逐漸認為,若想犯錯之後依然值得愛,就必須受到懲罰。孩子因犯錯而受到懲罰時,結果都會因為那些錯誤而無法原諒自己和別人。
孩子衡量自己的惟一途徑是通過父母的反應,父母應該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隻要盡最大努力就夠了,錯誤是學習和成長中很自然的一部分。通過犯錯誤,我們學到了什麼是對的、什麼對我們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