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自己的同事裏麵、團隊裏麵,是不是老有這樣的人?我們這個世界,老是有一些人,以美好的名義,為自己的莽撞和無知壯行;總有一些人拍著胸脯和領導講,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我一天二十四小時當四十二小時來工作,保障在什麼期限裏麵把一個什麼工程完成,完不成你拿我是問。
這樣表衷心的人,有些領導會喜歡,這就是"死而無悔"、"我一定要去做"的人。
但這樣做的後果有時候是很可怕的,因為二十四小時就是二十四小時,它不可能是四十二小時。
一個人說我敢去赤手空拳打老虎,多寬的河我都敢遊過去,他也許真去做了,但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孔子說,這樣的人我可不敢用。
那他用什麼人呢?他說了八個字,"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臨事而懼",就是一事當前,托付給你了,內心知道害怕,要有一點懼畏。
當你去赴一個特別重要的約會,去參加一個特別重要的考試,去談一筆特別重要的生意,心裏是不是都有點害怕?害怕是因為你重視它,你在乎它。
一件事情,如果你的上司、老板交給你去做,你仔細去聽,說這是一件大事,容我考慮考慮。
這比拍著胸脯立軍令狀的人可信,因為你知道害怕,一事當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能夠用心去考慮每個細節,這叫做"臨事而懼"。
但是懼到什麼程度?不要懼到最後就不敢做了,所以孔子還有後半句,叫做"好謀而成",最後要落在"成"上。
怎麼成?要好謀,用你的智慧去謀劃它,製定出一個可行性的計劃,最終把它完成。
抱著謹慎敬畏之心去接受,再充分發揮智慧,穩紮穩打去完成,孔子說我選這樣的人去跟我一起打仗。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無所畏懼的人,說我什麼都不怕,什麼都可以去幹,但我們仔細想一想,一個什麼都不怕的人,是最讓別人害怕的。
如果家裏有這麼一個人,全家整天提心吊膽,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就會捅婁子;如果單位裏有這麼一個人,可能經常要連累同事被處分、被扣獎金。
人在這個世界上,麵對曆史,麵對山川,麵對人類,都是應該有敬畏之心。
所以孔子說,我不會用那種很高調的人。
一個人做事,首先要考慮可行性,你有沒有把握去完成它。
法國曾經出過一道麵向全國的考題:假如凡爾賽宮失火,你隻能搶出一幅畫,你會搶哪一幅?去過凡爾賽宮的人,甚至連沒去過的人都知道,真正價值連城的名畫就是那麼三五幅,大家的答案都集中在這三五幅上。
最後獲得獎金的是作家凡爾納。
凡爾納的答案是什麼呢?他說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這就是可行性。
從孔子的態度,到凡爾納的答案,讓我們知道,我們不要被豪言壯語所迷惑,而應該通過行動來判斷一個人。
為什麼孔子說君子是"訥於言而敏於行"?一個人話不用說太多,關鍵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後才把它說出來。
用這樣的態度去為人處世、去做事,這個人是有前途的。
什麼是大智慧?真正的大智慧和仁愛永遠是永遠連在一起的,但我們要記住,仁愛也不是無邊的。
"以德報怨"這個詞,是不是個褒義詞呢?絕大多數人都會說這當然是個褒義詞。
"怨"就是別人對不起自己,傷害、辜負自己,那我用寬容、美好的心去麵對傷害自己的人,這不是很好嗎?學生也覺得好,就去問老師:"以德報怨,何如?"有人傷害我,我還能用很好的心態去麵對他,我做得不錯吧?孔子反問他一個問題,他說:"何以報德?"有個人已經傷害了你,你還要對他那麼好,那有人對你好的時候,那你該怎麼去麵對他呢?你該用什麼去報答他呢?我們想想,這麼大個地球,資源都很有限,我們總在呼籲保護植被、保護淡水、保護空氣的清潔度,地球都需要保護,我們的生命資源不需要保護嗎?我們可以毫無節製、毫無分寸地"以德報怨"嗎?那學生就想不通了,就說怎麼做才對呢?孔子就給了他八個字的答案,他說:"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