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的當家菜回鍋肉,也該是四川菜的無冕之王。據說源於民間祭祀,四川人天生嗜吃,重實際,敬鬼神、祭祖宗的祭品之一熟豬肉,扔之可惜,把熟豬肉回鍋,加以調料,當佳肴。

在四川,人人能做回鍋肉,做得都不會比外地大廚差。清末成都的一位翰林,宦途失意隱居在家,潛心烹飪。原本煮後炒的回鍋肉,蒸熟後再炒,保持肉質濃鬱鮮香,曾名噪一時。從小鄰居少用此法,我母親也不這麼做,為的是煮肉的湯,肉湯是稀罕,可派上用場,或放西紅柿或放青菜頭,做出一鍋好湯,吃泡菜或鹹菜,就是過節一般。回鍋肉配料裏泡薑勝過生薑,蒜苗勝過蒜苔,豆腐幹勝過紅薯粉,辣青椒勝過肉椒,郫縣豆瓣勝過永川豆豉。

在倫敦數年,少不了在家裏請客,朋友都要求我做回鍋肉。我當然從命。不過英國的豬肉並不好吃,如同美國的豬肉一樣,不香,有股草味。那就先泡酒,多擱泡薑。

在統一的超市或個人的小肉店裏二刀肉並不好找,五花肉倒是容易,而且便宜,放在蒸籠裏蒸熟。熱的時候燙手,下刀難以均勻,肉冷了再切,肥瘦易斷。我把肉放在冷水裏浸一浸,若是急,就放到急凍室裏兩三分鍾,趁外冷內熱時下刀,就非常好切。中火倒一些菜油,下肉片,下郫縣豆瓣,混合熬炒,讓豆瓣色澤和味道深入肉中。肉片熬製成一個一個燈盞窩,放豆腐幹、蒜苗、甜醬、醬油少許。入盤後最好等到其他菜都做好,那時回鍋肉已冷,再回一道鍋,來回翻炒,肉香到腦子受不了時起鍋。

這道菜至此,才算真正完成。

窗外狂風吹拂著鬆樹,嘩嘩作響。和至愛親朋,在溫馨的燈光下坐下來,放一盤巴赫的CD,捧著一碗白米飯,安心地品嚐這人間美味。人稱到四川沒吃回鍋肉,就等於沒到過四川。那麼遠在天涯海角的人,因為有了這回鍋肉,就像回到家鄉一樣。

哦,我不止一次感歎,沒吃過我做的回鍋肉的人,若突然甩手離世,我會為他/她萬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