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像一個圓球,被推得嘰裏咕嚕從方丈裏滾了出來。首發他咬牙切齒,卻隻敢衝著方丈揮揮拳頭,一句出氣的話語也不敢說。
夜‘色’正闌,月‘色’正好。月光下的嶽林禪寺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陳舊的建築已被拆為了平地,顯得視野很開闊。布袋和尚信步來到嶽林寺改建的工地,發現大雄寶殿、天王殿、大悲閣,所有的工程都已經完成了基礎建設,的確都在等著木料運回來立柱上梁。
他暗自驚歎:閑曠老和尚真的成‘精’了,早一年之前,自己出發伊始,他就已經算準了木料從武夷山‘弄’回來的日期!
布袋和尚見此情形,不敢怠慢,馬上挖空心思,刮肚搜腸,苦思冥想著將那一大批棟梁運回嶽林寺的方法。他坐立不寧,便不停地在寺院裏來回遊‘蕩’,不知不覺裏來到了原來的大雄寶殿前的一口古井旁。
他心不在焉地坐在井沿上,看著空明的月光,像水一樣從高邈遼遠的天空流瀉下來,浮動在地麵上,朦朦朧朧,縹縹緲緲,風物如夢縷,虛空如淡煙,一切似真似幻,令人飄飄‘欲’仙……忽然,布袋和尚似乎聽到了一陣隱隱約約的海‘潮’音。
曾有古人將佛陀說法的聲音比喻成“海‘潮’音”音之大者,譬之於海‘潮’;言之信者,譬之如海‘潮’。天鼓無思,隨人發響;海‘潮’無念,要不失時。海‘潮’音時節不差分毫,如佛菩薩的無緣慈悲,為眾生應機說法。
《法華經?普‘門’品》說:“梵音海‘潮’音。”這隱隱的海‘潮’音,是佛祖顯聖說法嗎?可是,大雄寶殿尚未建起,佛像尚未重塑……
布袋和尚感到,海‘潮’之聲是從古井傳出來的。他低頭向井中望去,井水之中飄搖著一輪明月。
千處有水千處月,千輪水月一月攝。
江河湖海皆為水,何方月夜無水月!
他忽然想起小時候在長汀村聽老人們講過的一個傳說。據說,嶽林寺這眼古井,與東海是相通的。每當初一、十五漲大‘潮’,能從井裏聽到海‘潮’的澎湃之聲。
而明天,正是十五!布袋和尚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他連夜返回了象山港,讓船員們將千辛萬苦才運來的木料盡數拋入了茫茫的大海之中……
這是佛陀成道後,第一次回到他的故國。他並不是衣錦還鄉,而是衣衫襤褸,光頭赤足,沿街乞討。但是,他受到的歡迎卻比國王出巡更為熱烈,迦毗羅衛國的人民傾城而出,雙手合十,眼裏噙著淚‘花’,恭迎佛陀的歸來。
佛陀沒有聽從父王的安排住進王宮,而是與比丘們住在了城外的森林之中。
有一天,一輛華麗的馬車來到佛陀住所,從車上下來一位貴‘婦’,她就是佛陀的姨母,也是佛陀的繼母,更是佛陀至親的母親。當初,釋迦牟尼(那時名叫悉達多?降生的第七天,他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魂歸忉利天,於是他的姨母‘波’‘波’提成了他的養母,將他撫養‘成’人。
‘波’‘波’提與佛陀相見之後,拿出了一件她親手織成的金光閃閃的袈裟唯有佛才配穿的金縷袈裟。她雙手捧給佛陀。
然而,釋迦牟尼佛卻說:“謝謝,請您施舍給僧眾吧。布施僧人,將有大果報。”
‘波’‘波’提強調說:“可是,這是母親我特意給你織的啊!自從你出了家,每當想你的時候,我就手織金布,繡製這件袈裟,借以寄托思念。可以說,這件袈裟上,每一針、每一線都浸透著母親的心意與愛憐。”
佛陀十分感動,但他仍然說:“母親因為愛我才給我袈裟,這種恩情並不弘廣。如果你布施給眾僧,就是供養三寶,同時也就供養了我。供僧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要這樣奉勸母親。”
佛陀又說:“我的僧團中有很多大阿羅漢、大菩薩,例如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供養他們,福德無量無邊。”
‘波’‘波’提明白了布施的意義,心情豁然開朗,於是,她高高興興地將金縷袈裟奉施眾僧。她在僧眾麵前依次走過。麵對這件異常‘精’美、隻有佛才能配得上的袈裟,無人敢拿。最後,彌勒接受了下來。
不久,佛陀與弟子們遊化到‘波’羅捺國。這裏是彌勒的故鄉。然而,他剛生下來便被迫離開了故國,所以這裏沒人認識他。那天,彌勒身穿金縷袈裟進城乞食。
他本來就與佛陀一樣,身具三十二相,五官端正,麵‘色’紫金,似乎放‘射’著柔和光輝。而今又穿上莊嚴的金縷袈裟,更是光彩照人,引人注目。他站立在‘波’羅捺城大道旁托缽而立,真是神采飛揚,儀態萬千,威光赫赫,妙筆難成。人們圍觀著他,隻顧歡喜讚歎了,卻忘記了給他送上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