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海,如果摒棄種種偏見,你會感覺它的確是個海納百川的城市,從各種飲食中便可窺見一斑。
舊上海的十裏洋場,居住著諸多外國人,洋貨充斥,當然也包括咖啡、麵包和蛋糕。至今上海的很多地方依舊保存著以前作為租界的建築風格,還有飲食風格。比如在曾經是法租界的烏魯木齊路、淮海路、複興路一帶,經常會有些小小的西餐館,裝修低調的bistro風格。一家看來很不起眼的菜攤,走進去卻有各種法國芝士、果醬和黃油餅幹售賣。
我經常被這樣的情景所感動。當我偶爾漫步街頭時,會看到一座充滿歐洲風情的咖啡館,門外是法國梧桐樹蔭下稀稀落落灑落的光影。
就在這光影中,黑色的老式鐵椅上,坐著一位白發蒼蒼的阿婆。頭發整齊地梳到腦後,襯衫衣領幹幹淨淨,翻到毛衣領外麵,座位上放著一隻不大不小的手拎皮包或者布包,毛褲是熨燙過的。她戴著一副棕色邊框的眼鏡,手中捧著一杯還冒著熱氣的咖啡,餐桌上的盤子裏有一塊用勺子舀了幾口的奶油蛋糕。即使歲月也沒有帶走她那優雅和從容的神情。於是你想她一定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你希望以後自己老了也能如此優雅,而那種優雅,一定也少不了那杯咖啡和那塊蛋糕的襯托。
在我小時候,蛋糕是舶來之物。那些老牌的西餐房、甜品店,比如德大、紅房子、凱司令恐怕是孩提時的我印象最深的了。看著玻璃櫃台裏一塊塊水果蛋糕、杯子蛋糕、杏仁酥餅、紅紅綠綠的糖漬裝飾水果,我總是會伸長脖子多看幾眼。加上空氣中混合的奶油香氣,讓人不自覺地出神。紅房子一般是過年過節全家偶爾才去一次,點一份牛扒、沙律、羅宋湯,再加上法式香蒜麵包,品味下少年心中的法國情結。德大西餐房的總店在熱鬧的南京東路,除了堂吃也有外賣。和媽媽逛街的時候會路過那裏,便會買一塊我們最愛的水果蛋糕。說是水果蛋糕,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黃油蛋糕,裏麵加了多種水果幹,每次切一片吃就會很滿足。直到現在這還影響著我對蛋糕的偏好:我更愛歐洲甜點的紮實濃鬱,對台灣日本口感過於清爽細膩的甜點則是感情一般。
當時還有一種讓我印象深刻的甜點就是鮮奶蛋糕了。
過年時是見到鮮奶蛋糕最多的時候。大大的一個圓形,廉價的色素裱出色彩豔麗的圖案。放在白色泡沫製底托上,上麵再蓋一個透明的塑料蓋。紅色尼龍繩紮著就能去走親訪友了。
最初,做蛋糕的奶油是那種黃奶油,加了麥激淩,口感硬硬的,很紮實。後來一夜之間,開始流行起了口感輕盈的植物奶油,顏色很白皙,切成小小的一塊,上麵大多裝飾著糖水黃桃或者顏色殷紅的糖水櫻桃,現在說起來好像是有點兒俗氣了。還有杯裝的摜奶油,對於當時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來說,那都是偶爾才能吃的美味。可是也正因為這個偶爾,我們才覺得味道更好,並且本來脂肪攝入得少,吃一杯也無礙健康。換作現在,是不會經常去吃摜奶油的了。
所謂美食,很多時候都有一定的前提。現在吃起來不覺得那麼美味的東西,或許換一種情境,它便又成了稀有之物了。從食物看世界,莫不是互通的哲學,卻更淺顯易懂。
紅房子和德大,現在的我路過還是會去懷舊一下,即便味道已不在。隻是我想說,蛋糕還是那塊蛋糕,改變的是我們自己而已。
鮮奶蛋糕
材料
·雞蛋兩個,白砂糖50克,低筋麵粉50克,植物油一大勺,牛奶一大勺
做法
·雞蛋兩個,加糖,用打蛋器高速打發,打至顏色發白,變得濃稠,打蛋頭拿起,蛋液能保持痕跡即可;
·加入過篩的低粉輕輕翻拌均勻;
·加入植物油和牛奶迅速翻拌均勻;
·拌好的麵糊倒入墊了油紙的烤盤;
·烤箱預熱至180度,烤約15分鍾;
·烤完的蛋糕片取出冷卻,均勻切成三塊;
·兩塊之間抹上一層鮮奶油夾餡,重複做完三塊;
·冷藏兩小時後即可切塊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