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熱波:邁出全國擴張的大步(3)(1 / 1)

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來自國外的全價豬飼料叩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並長驅直入、跑馬圈地,迅速向中國各個城鎮滲透。原來農民養的生豬是一年出一次欄,而用了全價豬飼料後變成了一年出三次欄,這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效率,讓專業養豬成為一種可能。

全價豬飼料不僅從根本上動搖了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飼養方式和飼料結構,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勢衝垮了中國傳統的飼料工業。

據統計,到1990年,全國興建的中外合資飼料企業就有二三十家,幾乎遍布了全國各大城市。在這一片熱鬧非凡的爭購全價飼料的後麵,是一家家國有或集體的飼料工廠減產、虧損、轉產甚至倒閉。但早幾年就開始從事鵪鶉飼料生產的劉永行兄弟覺得,屬於他們的機會來了!

劉永行兄弟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在創業伊始,就幸運地撞上了全世界最廣闊的、幾乎是一片空白的中國市場;但劉永好兄弟同時又是不幸的,因為他們將要麵對的是一個最糟糕的市場體係和計劃經濟機製。

在這樣一個市場經濟還沒建立起來的國度內,如劉永行兄弟一樣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們,當然要經曆九九八十一難的磨煉。

自己動手配飼料

第一“難”是生產技術的落後。

在所有改變生豬生長周期的飼料中,乳豬飼料是起決定因素的。但當時外商的這些乳豬飼料都是高度保密的,劉永行兄弟根本沒辦法得知這些配方。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但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飼料的配方比中藥的配方複雜得多——它沒有一個具體的單子,而是一個動態的平衡,比如要求蛋白質多少、澱粉多少,然後得到一個總的百分比,根據這個百分比再來衡量當地原料的價格,最後得出一個具體的配方,決定加多少玉米、多少魚粉。在調配過程中,如果某種原料太貴,還得根據實際情況對原料進行調整、更換。

平衡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矩陣,剛開始研製的時候,劉永行兄弟估算了一下,這個矩陣中要變化的因素有100多種,而這100多個因素中每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引起平衡的總變化,所以如果要一個一個都試的話,那試驗總數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這讓劉永行兄弟有“猴子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

當時國內的專家們,便是把這個矩陣中的每一個因素都變化了,然後再觀察變化了的平衡對乳豬有什麼樣的影響?但劉永行兄弟卻有一種火燒**的緊迫感——一方麵是育新良種場急待進行了轉型,一方麵是洋飼料如野牛入屋般在中國大肆侵占地盤,他們根本耗不起這個漫長的試驗時間。

“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劉永行兄弟采取的是做減法:先把最主要的幾個因素剔出來,確定它們的比例。然後,劉永行又找出大量的文獻資料,大致確定了幾個專家認為比較合理的比例,然後逐步把微量元素加進去,一個一個地進行試驗。

為了早點得到最佳配方,劉永行夫婦和陳育新夫婦幹脆住進了科研所裏。在妻子的照顧之下,他們沒日沒夜地進行著研製工作。

如果說育新良種場在起步階段是最耗體力的話,那麼這個時期無疑是最傷腦筋的時候。劉永行一頭鑽進了各種各樣的資料和書籍裏麵,平時連話都很少講。他們還幾乎跑遍了全國所有農業大學,一對一地向那些專家教授請教討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