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當時有32萬家國有企業,列為大中型企業的有1.4萬家,其餘都是被“分食”的對象。而對私人資本和國外資本來說,這也意味著,一場即將綿延10多年的資本盛宴已經悄然拉開序幕。據學者仲大軍在2005年的一次演講中估計,大約有4、5萬億元的國有資產通過改製向社會出售,轉變為私人資本和改製成本。
而此時,經營飼料讓劉永行兄弟從產業鏈的下遊上升到產業鏈的上遊,市場空間驟然增大,他們擁有的數條飼料生產線,有如印鈔機一般,為他們帶來了滾滾財源。
從1989年到1993年,劉永行兄弟通過飼料企業的生產經營,淨資產已經從1000萬元迅速膨脹到1億元。完成了原始積累的劉永行兄弟,挾帶著雄厚的資金實力、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良好的聲譽和品牌效應,精神百倍地也投入到了這場資本盛宴之中。
1993年初,劉永行兄弟成立了希望集團公司,由老大劉永言任董事會主席、老二劉永行任董事長、老三陳育新任總經理、老四劉永好任總裁兼法人代表。1994年3月15日,希望集團成為首家在國家工商局注冊的私營企業集團。希望集團的誕生給劉氏兄弟的事業發展帶來了無限生機。
在當時,私營企業成立集團公司,是聞所未聞、前所未有的。翻遍之前所有政策,既沒有提倡也沒有反對,這與他們在1982年申請創辦電子廠的情況一模一樣。但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10年之久,當時的社會已經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邏輯,不再把政策提倡與反對之間的寬闊地帶視為禁區,而是放手讓人在此從事多種創造性的試驗,讓實踐衝破束縛。
全國性布局擴張
“一個企業通過兼並其他競爭對手的途徑成為巨型企業,是現代經濟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沒有哪一個西方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兼並而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的。”
這是美國“信息經濟學”和“管製經濟學”的創始人喬治?斯蒂格勒的名言。劉永行兄弟在全國的擴張證明了這一點。他們走出四川,先後在上海、江西、安徽、雲南、內蒙古等20幾個省、市、自治區開展國有、集體、外資企業的廣泛合作,3年時間之內就複製了27家企業,迅速開拓了全國市場。其中,希望集團在上海市場的拓展,可謂經典之作。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的學者曾經預言:同珠江三角洲比,中國的長江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要大得多。在未來的5年到10年內,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流域,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地區。
而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曾說:“上海人素質好、條件優越。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現在的長江流域就大不一樣了。”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國家決定啟動浦東開發的戰略決策。1990年4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在上海宣布,中國政府決定開發開放浦東。這一決定,也把開發浦東從地方戰略構想提升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從此引來了世界的目光。
其實,劉永行兄弟的眼睛早就盯上了上海,但在1992年之前,飼料行業對私營企業是一個禁區——上海一直規定飼料廠要向養殖戶發放飼料票,但隻有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才能從政府獲得飼料票的計劃。1992年初的一天,劉永行從報紙上看到一條小消息:上海宣布取消飼料憑票供應製度。他們覺得,時機終於來了,於是馬不停蹄地奔赴上海開拓市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