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分流:家族企業現代化嬗變(15)(1 / 1)

1994年7月,劉永好隨中央和統戰部領導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考察,確定投資1500萬,在西昌市興建一座年產10萬噸的飼料廠。當地政府熱烈歡迎,將此列為當地的第一號工程。希望集團派出500名技術人員和工人組成建築施工、設備安裝隊伍,僅用63天,一座上萬平方米具有現代化設備的工廠便聳立在西昌市的一塊窪地上,被譽為“中國光彩事業第一號工程”。他們招收200名貧困地區的青年就業,對他們進行科技生產和現代管理培訓。新廠試產15天,產出了2000噸供豬、牛、雞、鴨、魚食用的飼料,產值達400萬元。

希望集團一邊建廠,一邊派出由技術人員組成的扶貧科技小組,深入到涼山的貧困山區,行程萬裏,散發科技資料45萬份,扶植專業養殖戶100多個,向數十萬民眾普及科學養殖和商品經濟知識。5年後,西昌希望飼料公司培養出500個科技養殖示範戶,帶動涼山州1.5萬貧困戶通過科學養殖而脫貧。

1995年1月,希望集團投資1500萬元,又建一家“光彩事業”扶貧單位——貴陽希望飼料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座包括1200萬平方米廠房、2600平方米庫房等配套設施的工廠,也隻花了3個半月時間。年產飼料可達10萬噸。

在貴陽的貧困山區,30名希望集團的科技人員翻山越嶺,為農戶傳授技術,使2000名農戶走上科學養豬致富之路。一位苗族老人育豬26頭,年收入2000元。老人激動地說:“我幾十年才看到致富的希望,感謝**,感謝‘希望’。”

1996年初,劉永好參加了由**中央統戰部和國務院農業部在南昌召開的“光彩事業”及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座談會。會後,希望集團又在贛南老區投資2400萬元,興建一座年產20萬噸飼料的光彩扶貧工廠;在永豐縣投資1500萬,興建一座年產12萬噸飼料的扶貧工廠……

從1994年到1999年,希望集團先後投資3.7億元,在全國10多個省區興建了20家扶貧工廠,每年向農民提供上百萬噸希望飼料,讓利3000萬元左右,幫助近20萬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而這些企業也創造了20多億元的良好收入。

除希望集團之外,到2004年底,全國有1.6萬多名非公有製企業家參與其中,實施扶貧開發項目11800個,到位資金813億元,同時捐贈資金96億元,興辦公益事業1萬多項,興辦光彩學校1千多所,培訓人員271萬人,安排就業311萬人,幫助農村538萬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

縱觀劉永好發起的光彩事業行動,其特色是奉行科學式扶貧、互惠式扶貧、產業化扶貧。劉永好認為,私營企業有科技、資金方麵的優勢,貧困地區有資源和勞動力的優勢,兩個優勢結合可以互惠互利。“光彩事業”就是要走開發性扶貧的新路子。這麼看來,“光彩”不同於一般扶貧救災,隻是雪中送炭;“光彩”有科技投入,變“輸血”為“造血”。

光彩事業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讚揚和聯合國的肯定。**早在1996年就為光彩事業題詞:“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促進共同富裕。”**也在講話中稱讚:“光彩事業的倡議很好,希望付諸行動,為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做出貢獻。聯合國官員在考察過中國的光彩事業後高度評價說:“像光彩事業這樣有明確宗旨、有成熟理念、有全國性組織,以群體行為持續不斷開展扶貧的,在國際上絕無僅有。”

劉永好因此於1997年9月獲得“全國十大扶貧狀元”稱號,當年11月又獲得中國光彩事業獎章。

光彩事業成立10年之際,詩人蘇叔陽寫了一首抒情詩發表在《中華工商時報》上:“十年前那十位俠肝義膽的夢想家/今天在什麼地方耕耘/你們可曾留意/當年插下的播夢的枝條/如今已蜿蜒到哪塊土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