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3)(1 / 3)

婚姻似乎是每個人的歸宿,但隨著人們個性空間的擴大,情感的方式也就變得多元化。戀愛不適,我們會主動選擇分手;沒有合適的人,我們寧願單身。再加上一些指導單身人士如何幸福生活的書籍不斷湧現,男人女人們似乎掌握了更多的獨立生活的要領,也變得更加享受這種一個人生活的滋味了。

法國哲學家薩特和女作家波伏娃享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男女關係,認為彼此之間共享絕對的自由,但即便是女權主義者波伏娃,有時也不免表現得像個怨婦一樣:她在小說《女賓》和《風流名士》中,試圖將第三者置於死地。“人的本質是自己選擇的,選擇以自由為前提,人被判定為自由,必須獨自承擔選擇的後果。”這是薩特說的。對選擇獨立自主的單身人士來說,這話顯得尤為意味深長。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通常的社會理念。而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觀念較過去寬鬆得多,年輕人可以有多種選擇。選擇單身肯定沒病,愛情不是救命稻草,單身也未必淒慘無比。可是,孤單就像是一種冷暴力的遊戲,剛開始嚐試的時候會覺得刺激,時間長了,卻並不利於健康。

從我們選擇單身的那一刻起,其實是選擇了一個人跟生活作鬥爭。可是作為一種群體動物,我們還是需要一個夥伴,與他(她)互相扶持著生活會更加舒服。單身的人會麵臨各種難題,盡管我們可以自己處理所有的生活瑣事,但我們還是會生病、脆弱、悲傷和無助,我們可能將要麵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空虛,而這樣的空虛,不是親人和好朋友能夠填補的。

對於單身的人麵對的這些困境,一位社會工作者提出了“單身pool”的理論。他說:“單身的人怎麼才能維持自己的幸福呢?這需要他們所居住的城市足夠大,持有不婚或者晚婚念頭的人足夠多,多到組成一個大池塘,單身的人可以在其中自由遊弋,排列組合。有了這樣的大池塘,才能出現‘奔四’而活得依然瀟灑的單身男女。”單身是一種生活態度,一個單身部落能夠讓人們從中得到足夠的安慰,尋找到足夠多的精神寄托。盡管眼下“剩男”“剩女”成了熱點話題,但是這個群體並不集中,他們分散在大都市的各個角落,孤單而無助。

選擇單身,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對婚姻的畏懼。“剩男”“剩女”可能覺得婚姻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兩個人生活在一起,要想維護和諧的關係本身就已經夠難了,還要時刻為對方著想,顧及對方的家人和朋友;婚姻中會形成更加複雜的社會關係,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壓力;也許還要麵對隨時可能出現的第三者……顧慮太多,就把自己給嚇住了。

其實戀愛跟單身一樣,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模式。戀愛不單帶給我們愛,還有物質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依靠。最重要的是,戀愛和婚姻能夠帶給我們歸屬感。

有人說,沒有愛的房子不是家。當我們一個人的時候,盡管能找到住所,但是很可能像不知歸途的旅人一樣,找不到自己的“家”。人們經常會感慨現實的冷酷和競爭的殘忍,可是在這種冷酷與殘忍中,唯一能夠帶給我們溫情的,能保證不遺棄我們的地方,就是愛情背後的家。所以,如果你選擇單身,一定要做好承擔孤獨的心理準備,如果你沒有強大的內心或者沒有勇氣麵對一輩子的孤單,那就還是慎重考慮。

愛情觀不能被誤導

女人不要用耳朵談戀愛,而要用眼睛談戀愛。

戀愛下午茶。

田原是在單親媽媽、外婆還有小姨的耳濡目染下長大的,從小她聽她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媽媽離婚後沒有再婚,小姨都已經是第三婚了。經常聽到老、中、青三個女人聲淚俱下、義憤填膺地控訴男人的種種不是,於是從小學起,田原就看不起任何男生,對所有男生一律愛答不理。所以,田原沒有男人緣,所有的男生都對她敬而遠之。雖然田原是個漂亮可愛的姑娘,但到了28歲依然沒有談過一次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