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似乎“做皇帝”這事跟喝壺涼開水似的,誰都幹得,而且幹起來很舒暢。但細看中國曆史,有幾家皇帝是真正生活得喜笑顏開的?所以崇禎皇帝自縊前對其女兒痛言,汝何生帝王家!做皇帝不快樂,做開國皇帝,那就更是將腦袋係在褲腰帶上。

做開國皇帝,要付出多大代價?看看袁世凱為此開出的“賬單”吧。這個“賬單”裏,包括了袁世凱一生的功業和聲譽,甚至也包括他子孫後代的幸福。如果他知道自己會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不知他還會不會做這八十三天的皇帝?

當然,有曆史學家說,袁世凱稱帝有不得已的苦衷。從曆史情境來看,袁世凱承繼的中華民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地方各自為政,盜匪橫行,社會動蕩不安(如白朗起義),革命黨此伏彼起,中央政府極不穩定,同時麵臨著帝國主義的瓜分危險。麵對這些困境的任何統治者,大概都會傾向於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來強行推行“統一”,後來的段祺瑞、吳佩孚、孫中山、蔣介石都是走的這條路。可是這種強硬的集權政策,卻不得不麵對新生的“民主共和”體製,後者天生就是集權的敵人。在意識形態上,傳統的效忠王權的觀念已經崩潰,但新的意識形態也很難建立起來。從曆史實際來看,隨著民國共和政治實踐的失敗,“共和民主”並未“深入人心”,反而是很“不得人心”,所以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很不穩固,於是政治效忠問題成了政治穩定的大問題。其實,袁世凱在組織撰寫清帝退位詔書時所加的那一段話,已經足以表明“中華民國”立國的合法性危機了:國家合法性的根基在“民權”,還是“皇權”?

對於袁世凱時代的中國人而言,效忠於一個人,比忠於國家或忠於抽象的約法更易於理解(袁複辟失敗之後還有張勳“前仆後繼”,可見“皇權”的觀念難以一夕消退),所以,有些曆史學家認為,袁世凱複辟帝製,是試圖一勞永逸解決政治效忠問題,通過帝製贏得部屬和民眾對他的效忠,從而以釜底抽薪的手段,一勞永逸擊退他的政治競爭對手。這一說法並非毫無道理。據說楊度當初向袁世凱勸進,最打動袁世凱的理由就是:“北洋諸將,從公多年,所為何事,亦惟欲攀龍附鳳,求子孫富貴耳,公不早定計,其如諸將何?”(這種論調何等熟悉,原來在《史記·項羽本紀》和《後漢書·光武本紀》中早就有過!)其實時人都說,楊度自己就有當中華帝國總理的野心。

袁世凱之所以對於稱帝一事計議無比周詳,製造種種虛假的民意,利用種種真實的對共和製度的非議,而反複申說自己不願意稱帝,一再推讓,就是要有意無意利用這種種現實情勢,堵住那沸騰的物議——你看,我自己並不想做皇帝,是“共和”實在辦不下去,這麼多專家學者、民意長者都“勸進”,我雖受之有愧,也隻好“一秉公心”,“卻之不恭”。人說他是“半推全就”,確是妙論。

不過,袁世凱走上帝製自為、身敗名裂的道路,和他自身的性格、觀念有莫大關係,這一點也毋庸諱言。梁啟超說:“袁氏初從吳忠壯公(長慶)於朝鮮,豪爽奔放,以一時人傑自命……故欲強中國,革腐敗之心,袁氏實不在人後。又眼見朝鮮為日人從其手中奪去,經此刺激,其愛國之心,實亦強烈而真摯,並不由於壯飛(譚嗣同)一席之語所啟發。惟自始至終,一‘私’字橫亙於胸,必須將中國移為其袁氏之私產以後,乃極力整頓,使成為富強;此所以身敗名裂,貽禍中國無窮也。”

袁世凱不具備一般儒家士大夫所推崇的那種理想的政治人格,他也很難說得上信仰傳統儒家的政治倫理觀念,如天下為公,如忠君報國——盡管這些見諸他的言辭所在多有。所以,他和曾國藩、李鴻章這些中興名臣最大不同可能就在於,曾國藩是“理學名臣”,他以一介書生整軍經武,芟夷大難而建功立業,完全是為了維護儒家綱常名教,為了忠君報國,所以有日本學者將曾國藩的湘軍看作是和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作戰的“宗教軍”;李鴻章雖然被曾國藩譏為“有痞氣”,但他儒臣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不然不會在明知將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的情況下,還去簽下《馬關條約》和《辛醜條約》,這是所謂的為臣子“獨為其難”。袁世凱則是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者”,就像梁啟超說的,“一‘私’字橫亙於胸”。他崛起於晚清政壇,也可以說是儒家傳統政治倫理氣數已盡。

曾國藩、李鴻章以及袁世凱後來的政敵瞿鴻禨,都是科舉出身的儒臣,他們的政治關係網絡也是以科舉的同門、同年以及師生關係組織起來的,可袁世凱沒有這樣天然的政治資源,他連秀才都不是,傳聞他後來想向瞿鴻禨遞門生帖人家還不願接(這是誤傳),可見他的身份多麼尷尬。因此,袁世凱被迫以個人效忠來取代信仰的效忠,以個人感情的紐帶來維係他的整個政治權力網絡,到處拜門生、到處結金蘭之褉,這是他為獲取人際資源,編織權力網絡而不得不為之計,這和後來的“蔣委員長”一路地“結拜兄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策略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將子女的婚姻作為獲取政治聯盟的手段。他的兒女親家包括:前清湖南巡撫吳大澂,兩江總督張人駿,郵傳部尚書張百熙,直隸總督楊士驤,前清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薛福成,陸軍部大臣蔭昌,江蘇巡撫陳啟泰,直隸總督周馥,吏部尚書陸寶忠,大學士那桐,兩江總督端方,民國內閣總理孫寶琦,陝西督軍陸建章,民國總統黎元洪,民國大總統曹錕……甚至他在圖謀複辟帝製的時候,為了減少前清保皇黨的壓力,還試圖將自己最心愛的三女嫁給溥儀。不過,話又說回來,到了袁世凱這種地位,他的兒女親家也不大可能出自一介平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