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種種佳作在前,令我有黃鶴樓頭之歎,然而還是不畏東施效顰之譏,出版這幾篇人物小傳,非為博名——我恐賺得的是罵名,而是為一些盛情所感。有幾位好友知道我寫過這幾個人物,常常催問何時出版,而我往往隻能支吾以對,還有一位遠隔天涯素未謀麵的朋友,“責”我至今悄無聲息,有負他當年期許,種種厚望,我無以為報。另外,對於書中這些人物,遙想多年,竟至有了一些感情和感想,其中間或有他人未道之處,想一吐為快。我自信這書的寫法和一般的人物傳記有所不同,這也許是這些文字,還值得化為油墨清香的一點點理由。

好友陳平對這書稿“視如己出”,不辭其煩地配上了豐富的圖片,並撰寫了精彩的圖注。尤其是陳平先生還幫我訂正了一些錯誤,免我貽笑,沒有他的付出,此書將失色不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其實,最應該感謝的是我的博士導師張鳴教授。2007年他得悉此稿有望出版,乃欣然作長序,而我遷延失誤,竟至遺失先生之文,今次先生不以為意,再賜一序。為這蕪陋文字,兩次勞動先生費墨,想來亦是一樁空前絕後的奇聞和笑談。此事在我固然失禮之極,且有不盡的汗顏和感激之情,而於先生,適足以彰顯他提攜後進的大德,和古名士之風。老師的厚愛褒獎,我實在愧不敢當,而說無教於我,則無論如何不能同意,因為,倘無十餘年來的知遇和耳提麵命,則絕無今日之我,為人為學皆是如此。老師向有賞“芝蘭玉樹”之懷,而我至今僅有莽草之質,每念及此,心中內疚,難以言述。忐忑之中,惟望讀者諸君不致因失望於此書而苛責恩師的溢美之詞,否則我真是玷辱師門了。 2012年12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