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平溪可寂寥得令人發慌,大白天村裏鮮見走動的人影。一切都停留在台灣開拓之初的樣貌,剛到此地的外地人,還真會覺得這是個荒置的電影片場。誰又能料到,如今的平溪天燈節聞名國際,吸引了無數觀光客。元宵節夜裏,成千上萬隻大大小小的孔明燈同時升空,將黯黑的天空點亮成一片璀璨。以燭火加熱空氣讓紙燈籠飄浮空中,正是時下流行的熱氣球前身。相傳那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發明的,用以傳遞軍情,並讓司馬懿大軍誤判為星辰,傳入民間之後,沿襲而成向天祈福的習俗。
當年走訪平溪,是為了一篇報道——《尋找基隆河的一滴幹淨水》。溯源而上,找到從岩縫瀉流的出水處後,發現涓涓水流幾百米內便有人家接管飲用。河水一路流入台北盆地,沿途被采礦廠、工業廢水及垃圾重重汙染,清澈甘泉終成漆黑濁流,彙入淡水河出海。那篇攝影圖片故事曾發表在陳映真先生創辦的《人間雜誌》上,可算是我生平所做過的唯一“新聞報道”。讓人高興的是,現在的基隆河已整治幹淨,隻是河水清了,人們卻又忙著把地麵弄髒。平溪不再是個被遺忘的山村,假日一到,人潮不亞於都市鬧區。
那天,我在空蕩蕩的村口觀察地形,看見這位扛著一大摞鬥笠的販者從山路那頭漫步進村,臉被遮住,仿佛所有鬥笠都戴在自己頭上。書寫往事,令我好奇這一摞貨到底有多少,仔細算了兩遍,整數一百,想必是個好買賣。
比起現在,那個年代可是什麼都有個數,任何人做事都講究分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