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時裝從來都是社會生活的變化在衣服上的體現,是人類的思想觀念與潮流最快速的象征反應,在時尚中可以讀到世道,讀到人心,讀到恩怨與情仇,社會的、個體的、國家的變化與心態,都在時尚這個萬花筒中折射出來……
空心的衣服
你可能知道的衣服外部的資訊:誰給你買的,在哪裏買的,多少錢,什麼牌子,設計師是誰。但最多就是這樣,你一般不會知道關於衣服本身的知識。
如果是一件純棉衣服,你是否知道棉料產自哪個國家的哪一塊土地?土地氣候土壤如何?周圍風景如何?是誰種下的棉?誰紡織的?誰印染的?誰設計的?誰裁剪的?誰縫的?誰質檢的?用了哪些化學品?有沒有汙染超標?這些,你一無所知吧?如果是一件皮草,那麼出自哪一頭動物?誰養的?誰揉製的皮?你不知道吧?就算是頂級的香奈爾或薩維爾街的定製,你最多知道店名、設計與裁縫、價格,更多的你就不知道了。想一想是不是很可怕?你對穿在身上的衣服本身一無所知,它與你沒有關係,它隻是作為商品穿在你身上——你竟然幾十年將一無所知的東西穿在身上,這不可怕嗎?
這種無知我將之稱為“產品的空心化”,衣服隻作為終端出現,並且隻作為產品出現,你對它的過程一無所知,它是抽象的模糊的“時裝”,它與你肌膚相貼相親,但它永遠是陌生者。作為“小藝術”的時裝,它原本應該是藝術品,與創作有關,但現在它與創作無關,它是被“生產”出來的,是“產品”,是無數件一模一樣的衣服中的某一件。參與所有生產過程的人們,隻是勞動者,而不是創造者,創造是給某物增加價值,勞動是將某種變成另一種形態,於勞動者而言,它們是無名的,所以你身上的那件衣服,它“沒有”作者,如果非要說有,那些作者也處於“匿名”狀態。參與過程的人對這件衣服是沒有感情的,衣服與他們沒有關係,他們隻負責其中某部分,他們處理的是“產品”,而你,購買的是“商品”,他們對它一無所知,你也對它一無所知,這就是“空心化”。
當我過了迷戀名牌的階段,我想穿一些“明晰”的衣服,它們從棉、麻、皮到衣服的過程我都想知道,我還希望這個過程沒有化學藥品加入其中,我的衣服隻此一件,絕不與人相同,並且這一件衣服是用手工縫製的——這就是一個時尚評論者最低也是最高的願望,但這個願望要想實現何其難也。因為時裝就如這個世界一樣,走在空心化的不歸之路上。還記得艾略特的詩歌《空心人》嗎,空心的世界這樣破產:世界就是這樣告終的/不是砰的一聲而是一聲抽泣。
且慢為Made For China歡呼
源自龍兮奢侈品網站最近的一條無關緊要的消息:2011年初,英國奢侈品牌Goldgenie入駐中國,“帶來了他們的精湛工藝,用24K黃金和鑽石重新定義奢侈”。這個1995年才創立的名不見經傳的奢侈品牌為了讓中國消費者慷慨解囊,正大力向中國市場推銷由24K黃金和施華洛世奇鑽石嵌入的獨特限量版iphone 4、ipad、ipod、高爾夫球具、玫瑰花以及頂級跑車鼠標等係列產品。
我之所以關注到這條消息,是因為這樣的品牌從來就入不了我的法眼,但這樣的品牌紛紛打著奢侈的旗號到中國來淘金——中國儼然成了當年美國盛產黃金的西部了。連這樣的品牌都敢大著膽子來中國圈錢,意味著許多貨真價實的一線奢侈品牌早就將中國當作了它們的救生圈與增長點。在西方奢侈品消費奄奄一息的時代裏,中國經濟崛起了,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為中國在奢侈品上的消費能力,英國媒體基於“英鎊”的概念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北京鎊”,即為中國人所花的英鎊。“北京鎊”所消費的Burberry、LV、Gucci等大牌奢侈品預計將會占整個奢侈品行業銷售額的三分之一。“金融危機後的全球市場增長重新劃分情況比人們預計的更戲劇化,”麥肯錫公司的於威爾·阿茲蒙說,“很多跨國公司現在有一種新的感覺,他們要開始將中國作為自己的本土市場。”
在中國人全球搶購的時候,在Made In China已經讓國內的時尚愛好者們深深厭倦的時候,“Made For China”橫空出世,Made For China指的是特地為中國的消費者所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