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辜慘死的婢女(1 / 3)

日子一天接一天地過去,四五年的光陰仿佛脈脈秋水一般,在指縫間已然不經意地流逝於無形之中。

溫縣孝敬裏的司馬府內,司馬懿每天過得充實而豐富:他上午便坐在榻床上與司馬孚、司馬馗、司馬進等弟弟們研習典籍、吟詩作賦、評古論今;到了下午,他又讓牛金、司馬寅將自己抬到樹蔭底下,一邊曬著暖暖的太陽,一邊和妻子張春華對弈品茗、琴瑟和鳴,當真是怡然悠遊、其樂融融。

這幾年裏,張春華在司馬懿身邊耳濡目染,漸漸變得愈發博學睿智起來。她在和司馬懿討論經史大義、經綸理跡之際,總有一些字字珠璣的妙語令司馬懿暗暗欽佩。司馬懿有時便深深感歎道:“看來,這世間賢與愚、拙與巧、成與敗的差別,完全在於其人能否好學勤習而已,不好學、不勤習,堂堂須眉丈夫胸襟見識未必能及一巾幗女子;能好學、能勤習,巾幗紅顏女子,器識才華尤勝缺才乏術之男兒——春華,你便是專而終精、自學成才的一位女中智囊!”

張春華聽著這話,心底裏卻輕輕地顫動:夫君,你可知道,經史子集上那些經天緯地的義理之學,曆朝曆代那些帝王將相的縱橫之術,圖簿古冊裏邊那些山川形勝之跡,它們又枯燥又無味又艱澀又難懂,春華哪裏喜歡得起來?若不是你心目之中縈繞不息的便是這些話題與內容,春華為了讓你躺在病榻上不至於生出寂寞之感,便也不會硬起頭皮啃這些書籍,整理出一些點子和要訣,陪同你共坐暢談,欣然度日。就我本意而言,也隻想幫你每天過得快樂一些、充實一些——倒不是我有心借著這博覽群書之際而成為什麼博學多才的“女中智囊”啊!

司馬懿自然是不會清楚妻子這一番心聲的,自顧自地與張春華讀書對弈之餘,埋頭攻讀典籍,寫下了不少精辟深刻的心得批注。而張春華則將他這些批注整理記下,裝編成一卷卷的書簡,她時常稱道:“夫君,妾身要將你這些警句箴言全部都收藏起來,以便將來製成集冊流傳天下……”

司馬懿聽了,卻隻是淡淡而笑:“人之求學,須以麵壁自得為本,以炫智於人為末;以陶鑄器識為主,以交流互補為輔。切不可本末倒置、主輔錯位。這些心得體會,不過是為夫坐井觀天的一孔之見罷了!昨日為是,而今日已成非;今日為是,而明日已成非……說不定有一天為夫自己看了都會啞然失笑——春華,你就不用再多費這個閑心了!”

“夫君,你真是太過謙虛了。”張春華仍是不以為然地搖頭說道,“我們司馬世家的儒學造詣素來根深葉茂,須當薪火相傳。你既對這典章義理頗有獨到之悟、新穎之見,豈可湮沒無聞?經綸世務是一時之趨尚,而立言傳道才是千秋之基業啊!”

司馬懿聽罷,沉吟了好一會兒,才點了點頭:“你這話講得不錯。你能有如此明達的見識,實在不愧是為夫的賢內助。我書香門第、經學世家,也該當如此。——這樣罷,你便將這些心得箴言抄寫幾本,讓三弟他們拿去切磋琢磨罷……為夫心性雄放不羈,喜好縱橫捭闔,終是不甘在這筆硯紙墨之間立身揚名。”

張春華聽他這話裏隱隱然豪氣逼人,就不再多說什麼,依著他的吩咐去做了。倒是司馬孚、司馬馗、司馬進等幾個弟弟,拿到了二哥這些典章義理的心得箴言之後,一個個讀得津津有味、手不釋卷,對他的學識佩服得五體投地。

司馬懿的隱居生活,就這樣日複一日地緩緩翻過了一頁又一頁,每一頁都那麼平淡無奇,都那麼寂靜無聲。鄉裏之間,很多父老都在議論著:司馬懿這個模樣,恐怕是要在病榻上待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