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好在日本人都很懂事,條約簽訂完的第三天,德川家康就派人送來了十萬兩白銀,說是首付賠償金,表達誠意的,這讓蕭如薰十分滿意,甚至有點欣賞德川家康的為人練達了,也算是明白這老家夥為何能最後得江山了。
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第五天,豐臣方麵也派人送來了十萬兩銀子,說這也是豐臣方麵的誠意,所以蕭如薰的手頭還正好有二十萬兩銀子,本來是打算一起獻給萬曆皇帝陛下讓他爽爽,現在看來得先讓士兵們爽,士兵們不爽可不行。
更別說蕭如薰還要安排一萬軍隊駐軍的事情,這件事情宋應昌提出讓蕭如薰自己處理,先預備著,等皇帝陛下的批示全部傳達來之後再正式宣布,反正有一座銀山在手,皇帝陛下是無論如何也會允許駐軍的,一萬軍隊的給養運輸可遠遠不如一座銀山來得多,這筆帳誰都會算。
接下來是三座島嶼駐軍的事情,按照蕭如薰的情報提供,那座最遠的佐渡島上有金山,所以要首先安排駐軍,對馬島上已經有朝鮮駐軍,宋應昌的意思是或許可以減輕一點負擔,將對馬島交給朝鮮駐軍去負責,大明再負責一個隱岐島就好,能省一點是一點。
蕭如薰對此沒有太大的意見,日本被打怕了,至少七八年之內日本人是不敢再起戰端的,而且如果能把對馬島交給那位李舜臣將軍來負責鎮守,蕭如薰也是放心的,有了石見,對馬島是否掌握在明軍手裏並不重要,而且現在的情況,掌握在明軍手裏還是交給朝鮮人去負責,差別並不大。
就看朝鮮人是否願意,宋應昌正在和朝鮮王交涉。
再有就是重頭戲的議論功勞了,按照慣例,他作為全軍主帥,是要親自擬定一份全軍功勞簿上繳兵部核實並且嘉賞有功將士的,全軍首功毫無疑問是主將蕭如薰,這一點全軍都不會有異議。
然而接下來的第二第三第四卻有些值得商榷了,這裏麵就關乎各個地方軍隊之間的博弈和爭鬥了,這些事情,宋應昌希望和蕭如薰細細商議再做決定。
本次國朝參戰的部隊有寧夏兵,有宣大兵,有山東兵,有遼東軍,還有浙江兵福建兵廣東兵和狼兵,派係很多,互相之間關係也不見得多好,全靠蕭如薰的威望將他們震懾住,他們才心甘情願的聽指揮。
現在到了這個議論功勞的時候,也是他們蹦達的最歡樂的時候,此時此刻不能一碗水端平的話,會非常影響戰後的戰友之情,甚至還會鬧出醜聞。
這種事情蕭如薰當然清楚,另一個時空裏,壬辰倭亂和丁酉再亂兩戰結束之後的論功行賞環節都鬧出了醜聞,甚至還有遼東係薊鎮總兵殺害自己下屬的有功南兵的醜事,這種事情蕭如薰深惡痛絕,正好趁著此時大軍都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的時候,蕭如薰要提前把話說清楚,說透。
此次大戰功勞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南兵,尤其是南兵裏的浙兵,吳惟忠麾下的浙兵,無論是火器還是野戰,這支南兵都是一等一的好手,打起仗來不畏懼,不後退,令行禁止,不愧是戚家軍的靈魂,蕭如薰非常欣賞這支軍隊,所以認為功勞第二的就是吳惟忠,不應該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