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旋儀式在上午接近正午的時候開始舉辦了,宋應昌和蕭如薰率領大軍緩緩前進,在距離北京城十裏的地方停下了腳步,這裏,有皇帝和百官準備的凱旋大典的舉辦場所,大軍停在外圍,主帥和主要武將一起上前覲見皇帝。
時隔數月再一次見到朱翊鈞的時候,蕭如薰才恍然發現朱翊鈞似乎變老了不少,不僅精神頭不怎麼足的樣子,好像整個人已經失去了當初晚上秘密見麵的時候的那股銳氣,那股屬於青年帝王的銳氣在朱翊鈞身上已經完全找不到了,蕭如薰知道,這大概是三王並封的事情給他帶來的打擊,但是如果僅僅是這樣,也不至於會讓他如此失落吧?
記憶中的朱翊鈞,應該不是那麼容易就認輸的人。
那場沒有發生的宮廷政變被李太後終結了,然後按下去了,這個秘密將永遠也不會為人所知,所以蕭如薰不知道自己原先距離成功和死亡都隻有一步之遙,而大明距離戰亂和分崩離析也隻有一步之遙。
話雖如此該有的禮節還是要有,禮部官員大聲唱禮,宋應昌和蕭如薰並眾將按照傳統禮儀向皇帝行禮,上交奏捷報表,上繳主帥和主將的印信與統兵調兵之權,把這份權力還給皇帝,如此,他們的使命就告一段落,榮耀結束。
朱翊鈞看著意氣風發的蕭如薰,心中也不知道是何等的滋味,他很想把自己之前的謀劃告訴蕭如薰,甚至想要拉著蕭如薰再來一次宮廷政變,但是他很清楚,站在身旁虎視眈眈的王錫爵是不會給他這個機會的。
他這個皇帝,距離名義上的皇帝也隻有一步之遙了。
奏還儀式是最開始的儀式,結束之後,就是第二步,獻祭太廟,將戰俘進獻給皇帝,由皇帝宣布這些戰俘的死與生。
要是一般的戰俘,中原皇帝會出於政治考量而赦免他們,賞賜禮物,然後軟禁起來,但是對於這批日本戰俘,由於幾十年前給大明帶來的記憶太過於深刻,所以是不可能赦免的,迎接他們的隻有死亡。
“著大軍進獻戰俘!”
禮部官員高聲唱禮,朱翊鈞端坐在禦座上,擺出一副威嚴的樣子,看著十六個日軍高級戰俘和三十八個次一等的戰俘,心裏沒來由的多出了一點點寬慰的感覺——雖然在這些文官麵前沒什麼威嚴,但是在這些被軍隊打趴下的倭寇眼裏,自己還是至高無上的大明皇帝,也隻有在此時,朱翊鈞還能感受到皇帝的威嚴。
豐臣秀吉的頭顱早就被送來進獻到太廟之內了,作為發起此次戰爭的倭國“攝政王”,豐臣秀吉的地位自不用多說,也是因為豐臣秀吉之死,才讓倭國內亂,東西分治,對於這一點戰略目標的達成,朱翊鈞還十分驚歎於蕭如薰的戰略眼光和實際操作的能力,能把倭國坑到這個地步,那可不是一般人能辦得到的。
這次獻俘的倭國俘虜五十多人,朱翊鈞也知道他們在日本國內的地位,日本國內的情況朱翊鈞也通過蕭如薰的奏折了解的一清二楚,知道日本國內目前類似於西周式的分封製而非是郡縣製,所謂大名就和稀粥時期的小國諸侯一樣,日本國的天皇相當於周天子,而且處境更慘,相當於東周的天子,而豐臣秀吉則是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