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六 焦土(1 / 2)

很多年很多年以後,在一本西方人描繪東方曆史的專著上,一名西方曆史學家以十六世紀末在東方土地上作為雇傭兵征戰的西方人的筆記傳記為原始材料,評價了這樣一場著名的大火——彭世洛的一把大火,燒毀的不僅僅是一座繁華的城市,也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命運與前途。

在納瑞宣王下定決心之後,焦土抗戰的戰略得以認定,緬甸人突如其來的進攻讓蕭如薰和納瑞宣王沒有任何的準備,納瑞宣痛失自己的家鄉還有數千鄉民,而蕭如薰雖然沒什麼損失,但是也對緬甸人的果決有了一些了解。

在麵臨絕境的時候,有人會萬念俱灰坐地等死,有人會奮起反抗爭取最後的一線生機,而這些緬甸人顯然就是後者,無論是莽應龍還是莽應裏,都是亂世梟雄,亂世梟雄的結局不是開創曆史,就是戰死沙場,絕對沒有其他的結局,莽應裏作為自己民族最強悍的戰士,理所當然的選擇了抵抗到底。

蕭如薰也清楚,這樣的敵人,是絕對不會投降的,絕對會戰鬥到最後一刻。

而與此同時,緬甸人此番出兵的具體數目也得到了大致準確的判斷,大明的探子和暹羅的探子一起形容了那支在彭世洛府肆虐的緬甸軍隊,說那是遮天蔽日一樣的軍隊,不僅有大量的象兵,還有大量的火槍手和炮手,暹羅軍隊大約五千多人,隻抵抗了一刻鍾就全麵崩潰了。

也幸虧焦土戰略的順利實施,在緬甸軍隊進占彭世洛府之前,彭世洛府已經被燒毀了,熊熊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都沒有停息,房屋、倉庫,象場,寺廟等等,全部都被燒毀了,而死在這場大火裏的暹羅人預計有一兩萬人,對於暹羅而言,這是一場災難,是一場動搖人心的災難

隻不過對於緬甸人來說,這也是一場災難,暹羅人寧可燒毀自己的家鄉也絕對不把土地交給他人,不把糧食武器交給緬甸人,這讓閔啟德暴跳如雷,他率兵緊趕慢趕的強行軍是為了什麼?丟下雜役兵帶著精銳兵馬一路猛衝猛打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什麼?

看到熊熊燃燒的大火,他幾乎是立刻下令軍隊救火,搶救糧食和武器,然而火勢猛烈,緬甸軍隊被大火燒死了幾百人,愣是沒搶出任何東西,隨後火勢越來越大,無法控製,直到第四天的清早,一場傾盆大雨澆滅了這場大火,這場大雨持續了一個上午,大火熄滅之後,雙眼充血的閔啟德下令搜尋廢墟。

廢墟之下還有什麼呢?除了被燒焦的就是被燒焦的,黑黢黢的一片,什麼也找不到,偶爾找到些殘垣斷壁殘桌子斷板凳,也是一點用都沒有,他們不僅一粒糧食一把武器都沒有得到,連一個當地人都抓不到,那些在邊境抓住的暹羅人都說彭世洛有大量的儲備,他們才一路奔馳而來,現在彭世洛或許是有大量的儲備,但是全部都化為了灰燼。

一場狂奔強行軍,得到的隻是一座廢墟,什麼也沒有,閔啟德是什麼樣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緬甸軍隊的士氣受到了何種打擊也是可想而知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緬甸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無法繼續向前進一步,再去搶奪別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