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黃明白了,他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他知道自己在這個曆史的關頭應該怎麼樣去做了。
他驚歎於蕭如薰的遠見卓識,驚歎於蕭如薰的眼光之深遠,所以他確切的相信蕭如薰一定就是那個人嘴裏的大明之光,大明的希望,所以他下定決心,要以自己的殘弱老邁之軀,耗盡最後的生命力,幫助蕭如薰完成他的夢想。
他相信蕭如薰一定可以拯救徘徊在死亡關口內外的大明,一定可以!
“季馨,你所設下的計劃還有所欠缺,老夫替你完善,真的到了那個關口,老夫會幫你運作一切,你隻要全心全意的關注戰場,關注戰局,確保那一戰咱們一定會大獲全勝就可以了,戰陣指揮,我不如你。”
袁黃決定全身心的投入,為蕭如薰出謀劃策。
蕭如薰大喜過望,為袁黃的全身心的投效感到萬分的欣喜。
這是他的第一個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的幕僚,一位傳統正式有著較高名望的文人士子的主動投效對於他而言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的,他們的門生故舊,他們所交好的有才華的文人士子,就在這個時候和蕭如薰產生了聯係。
通過袁黃一個人,蕭如薰可以掌握袁黃的人脈關係,從而選擇自己需要的人才士子,並且在袁黃的幫助和勸說下,使之加入到自己的陣營當中,減輕自己作為武將的劣勢,為之後的計劃出謀劃策。
占據土地容易,建立軍鎮也容易,軍管更容易,但是正常的發展生產如果沒有文官的輔助,那是不行的,袁黃一個人沒有辦法幫助蕭如薰管轄這塊龐大的新晉國土,蕭如薰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處理民政。
他需要足夠的幫手,甚至還需要足夠的漢民移民過來,充實當地,不管是廣東福建浙江的,還是已經到了海外各地的漢民,隻要願意到這個新的軍鎮裏麵定居,對他而言都是巨大的幫助。
他不可能靠著一群緬甸人來拯救大明,而且緬甸人的數量也不多,數百萬,青壯基本都會死掉,一群老弱婦孺能幹什麼?隻能給明軍服務,無法生產,蕭如薰也不會允許他們再怎麼繁衍下去。
於是乎,計劃就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納瑞宣王那邊也頻頻開始大動作,不複之前的緩緩準備,準備的速度驟然提升,總是來蕭如薰這裏交流情感彰顯存在感的林遠山等華人官員也沒有時間再過來了,到處奔波籌集糧草和軍械,為聯軍八萬人搞好後勤,納瑞宣的部隊已經集結了超過四萬人,剩下的人最多兩天就能季節完畢。
明軍全軍已經集結完畢,正在檢查軍械,檢查自身,擦拭兵器和火炮,隨時準備出征,士兵們正在吃出征之前的養膘飯,而在行軍途中,他們還有更加新式的戰飯可以吃,那就是蕭如薰讓火頭軍營整出來辣味醬汁卷大餅,用暹羅的辣椒炒製大明式的醬汁,然後把濃稠的醬料塗抹在大餅上,易於保存,而且還足夠鹹,還辣,可以激起士兵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