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四 燈塔(1 / 2)

緬甸的地理位置還是不錯的,不僅和中國接壤,還有很大的海疆,也有不錯的港口,非常適合發展海運業,比起中國更加接近西方人的海船,如果擁有了緬甸,中國將會更加直接的和西方人接觸,並且可以省下很多的海運經費,直接從緬甸的出海口出海,更加方便。

所以蕭如薰的計劃就是向毛淡棉發起進攻,然後直接北上攻擊東籲王朝的首都勃固,滅了他,然後兵分兩路,分別向內比都和仰光發起進攻,控製住幾個大的人口聚居中心,緬甸就算是徹底的滅亡了。

緬甸這種發跡幾十年的部落式小國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它不像中國和其他的成熟西方國家,經過很多年的建設,有足夠的人口,國家的領土上遍布很多城池,城池和城池之間連成線,實現了對國土的完全掌控,緬甸人口不多,聚居地更少,很多地方都沒有開發,還是一片蠻荒之地,隻要拿下幾個大城市,這個國家就完了。

這就不像中國,中國人口多,國土大,隻要還有一座城市你沒有拿下,中國就還能繼續抵抗,要消滅中國,就必須把中國的全部城市拿下,幾千年的延續,使得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非常明確,城市沒了就逃到山裏麵繼續打遊擊,而眼下的緬甸人不會,基礎建設十分差勁的他們,就算是國家軍力強大,隻要軍隊被消滅了,立刻就會衰落,然後滅國,追憶前朝的人會很少很少。

收拾一些小國往往隻需要攻打幾個城市就好了。

毛淡棉和勃固還有仰光等緬甸人的聚居地就是首要的攻擊目標,隻要拿下這些目標,緬甸也就完蛋了,東籲王朝對它的土地的控製力是很弱的,從首都周邊到偏遠地區,控製力衰減的程度也不是一般的高,它不像大明,設立了南京和北京兩套行政班子,用以對江南和江北實現控製。

基本上按照納瑞宣的說法,莽應裏控製力最強的地方也就是勃固周邊地區,這家夥不信任其他民族的人,隻對本族的人最溫和,讓本族的人住在自己的身邊,不僅族人放心,他自己也放心,於是就放鬆了對其他地方的控製,對其他地方也根本不得民心,戰端未起,這些地方的人就迫不及待的宣布造反迎接王師了。

這就等於是告訴蕭如薰,明軍隻要攻下勃固周邊地區,消滅了莽應裏的政權,然後許諾其他各族以自治權,他們會直接帶降表來投誠大明,並且願意繳納賦稅和貢品,隻要大明的施政足夠溫和,他們就不會造反,還會配合大明實施統治。

當然,納瑞宣沒想到蕭如薰是打算用就占據緬甸的,也沒想到大明也是打算設立一個軍鎮把蕭如薰拴住不讓他回到京城策應皇帝,緬甸就處於各方麵共同的目的而就此成為了大明的領土,當然,這也是名正言順誰都說不出話的。

誰讓你緬甸老死不死的和大明對著幹呢?更別說永樂時代這裏還就是大明的羈縻領土,當時還有緬甸宣慰司等五大宣慰司管理,隻是後來明朝國力衰退,這裏無法繼續管理,也得不到更好的經濟收益,所以幹脆放棄,這才叫當地土著有了可趁之機,現在我收回,名正言順。